治疗白癜风与爱同行 https://m.39.net/disease/a_9113950.html春夏之交,艳阳高照,家乡崇明的麦田一片金黄,烈日下的麦杆时不时地发出“哔哔啪啪”的声响,已经到了收割的季节了。黄橙橙的枇杷隐现在长长的树叶丛中,人们正提着篮子采摘、品尝,诱人的枇杷还不时引来喜鹊在树丛中忙碌地飞进飞出。
此时此刻,你是否注意到了沟边路旁、宅前屋后的野生桑颠由青变红、由红变紫,成熟了。
我们几位爷爷奶奶级的老人乘傍晚在田野散步之际,发现了路旁的几枝野生桑树,上面长满了桑颠,争相采摘,不洗便食,酸甜可口,回味无穷;相互一看,满嘴果浆,哈哈大笑,童性未泯。是啊,桑颠就像绿颠、茅针一样,可是我们这一辈老人童年时代的美食喔!
桑颠,是崇明方言,它的学名叫做桑葚,或者叫桑果、桑枣、桑椹子、桑蔗等。据有关资料记载,桑葚,我国南北方广泛分布,大多为红紫色或黑色椭圆型聚花果,长约1~2.5cm,汁浓似蜜,甜酸清香,营养成分丰富。经科学鉴定,鲜果中含有大量游离酸和16种氨基酸,此外还有人体缺少的锌、铁、钙、锰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胡萝卜素、果糖、葡萄糖、丁二酸果胶、纤维素等。药理方面,它具有抗氧化、降血糖和抗衰老等作用。因此,被国家卫生部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药食同源”农产品之一。
桑葚,在崇明为什么俗称桑颠呢?我也感到好奇。结果发现,崇明人用“颠”字作为植物名还不止一个,还有绿颠(酸浆果)、颠茄等。有时也用作人名,如称傻小孩为“乌颠”或“乌颠郎”,称济公活佛为“济颠”或“济颠僧和尚”。据我理解,用到“颠”字的植物和人物,一方面,被认为是另类(甚至有毛病),其形态或举止异常、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却体现了他们的本真、天然、不做作,甚至有滑稽可笑、可爱的一面。仔细想想,这些带“颠”字的植物和人物,何尝不是这样呢!否则,桑颠、绿颠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吃,还进了水果市场;济颠的故事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听,还拍成电影。
桑葚结在桑树上,是桑树的果穗。说到桑树,崇明人称它为蚕叶树,因为春蚕喜食桑叶。
浙江等地种桑养蚕,加工丝织品,是传统特色产业。崇明人偶尔养几只蚕玩玩,最多在蚕吐丝时把它放到洋锡筒盖头上,让它吐一个圆形的蚕丝块,然后加工成油棉絮布,作为妇女们抹头油的小物件。
据资料反映,桑叶不但可以喂蚕,还是一味不错的中药。初霜采摘晒干以后的桑叶,可以治疗糖尿病和其它一些疑难杂症。
桑树属于小乔木一类,可长至2~5米高。胸径长到十二三公分粗的小桑树,可是制作扁担的好材料喔!崇明农民家家有扁担,普遍的选材是合欢树,它材质轻、韧性、弹性好,不易折断,老百姓把它誉为“扁担树”。桑树能长成扁担料的,很不容易。俗话说,桑条自小抑(音郁,义按压成形,下同),到老抑勿直。所以,桑树能加工成扁担,更珍贵,它的韧性、弹性比合欢树更胜一筹。所以,我推测,远近闻名的浜镇南首历史上“胡家党”的百廿(意)条扁担,其中桑树扁担不会太多,绝大多数应该是用合欢树做的扁担。
时下,由于鸟类的传播作用,野生的桑树不算少,但是,成熟的野桑颠几乎无人问津,无人采摘。究其原因,一是随看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学龄儿童大多数跟随父母亲进城读书了,即使留在农村的小孩也很忙,除了上学外,放学回家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假日又得课外补习。一位群友生动地比喻说,我们小时候是“散养”的,现在的孩子是“圈养”的,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野”,没有时间去“颠”。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桑葚实现了人工栽培,品质大大改善,鲜桑葚比野桑颠来的果形大且整齐,色值更鲜艳,味道更美爽,市场上大量供应。想体验生活,孩子们可跟着父母去桑果园采摘、购买,进行亲子活动。企业还利用桑葚制成各色饮料、美酒,烘焙成桑葚干,供应市场。因此,现在的野桑颠无人采摘也不足为奇。
桑树处处生,桑颠岁岁红。
桑颠,你为我们这一代人增添了不尽的怀旧之情和无限的乡思之意。
可爱的野桑颠,明年见!心语
版权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