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斤好茶到底多少颗芽头 [复制链接]

1#
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喝者无心,采者有意,

有意让芽头更整齐点,

有意做一杯好茶。

也许您知道,需要这么多芽头,

但是您没想过,这双劳作的双手,

承受了多少磨难?

※一斤好茶到底多少颗芽头?

以白茶举例,做了实验,

1克白毫银针=50至98颗芽头,

一次采摘一个芽头,

1斤白毫银针=克×98=颗芽头。

一泡5克白毫银针需要这双手在枝头上采摘次,

一斤白毫银针需要采摘次。

采茶人踏着露珠结伴而行,腰挎茶篓分布在青绿的茶山间,熟练的手势在绿叶间上下舞动,一个个茶芽送入茶篓。

采茶是一件辛苦的细活,采摘时要使芽叶完整,在手中不可紧捏;放置茶篮中不可紧压,以免芽叶破碎;且指甲不能碰到嫩芽,以免影响茶叶的品相,集中精力,摘好每个芽头。

岁月的年轮不紧爬满茶人的额头,每一个人的掌纹里都会有生活与光阴的沉淀,也布满了手指头。粗糙的手指长满了茧,皮肤裂开也从来不敢歇。只有紧张的忙碌,大小老少的双手,没有诗情没有画意,这一双双采茶的双手,紧攥岁月的步履,只为留住芽尖的香气,年复一年。

当我们冲上一杯香茗,茶香袅袅,细饮慢呷,茶香里不只有怡人的香气,更包含了茶人的执着与渴望。

一杯好茶,靠的是茶农们从源头把关,细心呵护每一颗茶树、精心培育茶树的生长、才能收货丰富肥硕的芽头,当然,从一片茶叶到一杯好茶,其中还包括很多道工序,他们都离不开茶农们的智慧和辛勤。

他们起早贪黑,天刚蒙蒙亮就要背起茶篓爬过高山去采茶。争分夺秒,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采茶,每个采茶工都带着干粮填肚子,午餐也只是短暂休息吃着简餐。

天晴时,顶着烈日,戴着草帽;起雾时,披着蓑衣;下雨时,只能暂时躲避山间的陋舍。初春的严寒,气温10度以内,他们裹着棉袄采茶;谷雨过后,南方的茶园30多度,尽管热,却仍要穿长袖长裤护身。

不能留指甲,因为茶叶采摘讲究提采。不能够用指甲掐断,更不能够用剪刀剪断,需要轻捻茶芽,升上拔起。不能涂护手霜,因为手上涂了任何东西都会污染茶叶。

在许多公众场合曝光采茶时都是歌舞升平,敲锣打鼓,一派喜气洋洋地开采茶园。这些华丽的采茶确实让许多人向往。但是真正的采茶工们,没有欢快的采茶歌,有的是山间鸟儿的乐曲;没有矫柔造作的摆拍,有的是巧手在茶篷上欢快的飞舞。山间和风作伴,旭日暖阳,采茶工抬起头,望向远处无尽的茶山,露出朴素的笑意——茶芽可快点采啊……

在茶人的眼中,我们所喝到的每杯茶,都是经由他们的双手,从采摘到精心制作。茶香微熏时,你是否会记起他们的辛劳,每片喝到我们口中的茶叶,都来之不易。

这样的一群人,秉承着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美德,在面朝*土背朝天的种植茶园里,每天辛勤的劳作着,他们用心的经营着这么一片茶园,用他们的双手采摘茶青制成茶叶,茶叶的清香芬芳、茶汤的甘醇可口便是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他们就是一杯好茶背后的那个人——茶农。

让我们致敬茶农,一起说声:谢谢!

—THEEND—

欢迎光临华茶号公益茶友会白茶时间茶书馆

《白茶时间》

作者:雷顺号

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书局

版次: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价:99.00元

推荐语

《白茶时间》是对中国白茶(福鼎白茶)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系统梳理,引用了许多专家的白茶论述,文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纯属“干货”,是学习白茶知识、了解白茶内涵、读懂福鼎白茶的指南。

目录


  序言福鼎——中国白茶发源地


  引子远远的咖啡近近的白茶


  第一章太姥留香穿越千年


  第二章茶为五谷话民俗


  第三章灵山秀水孕白茶


  第四章不炒不揉显本色


  第五章日久生情老白茶


  第六章藏茶七年是个宝


  第七章白茶健康密码


  第八章大茶无味溶香于水


  第九章品饮白茶,最浪漫的事


  第十章拼配与纯料,哪家品质强


  第十一章想买一饼白茶,要到哪里呢


  附录斗茶记

后记你与我,只隔一盏白茶的距离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