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节气物种日历冬至middot [复制链接]

1#

食物与毒物

马铃薯,

学名Solanumtuberosum,

《中国植物志》为其起的中文正名是“阳芋”,

民间各地俗称为“洋芋”或“土豆”,

食用部位为地下的块茎

(张敬莉摄)

严冬时节,马铃薯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那既富含淀粉又富含水分的口感,既可以充作主食,也很容易变身为下饭的菜肴。然而,这平常的马铃薯,却绝非像它外表看上去那么简单。

论出身,马铃薯属于植物界一个著名的“毒门”——茄科。在这个大家族中,各种曼陀罗、颠茄、天仙子……统统都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毒草。至于马铃薯,虽然在刚买来的时候无毒,但如果等到从上面那些微微凹陷的“芽眼”里面钻出紫绿相间的芽的时候,就会变身成危险的有毒植物了——无论是马铃薯发的芽,还是在发芽后的“芽眼”附近,都会含有一种叫作“龙葵碱”的毒素。甚至,即使是一些还未发芽的马铃薯,如果因为储存不当而外皮变绿,在绿色外皮的附近也往往会有龙葵碱的存在。好在,龙葵碱的味道又苦又辣又麻,十分难吃,正常人也不大可能让自己吃到致死的剂量。

那么,长在地下的马铃薯,究竟是不是植物的根呢?其实,我们吃的马铃薯并不是根,而是植物的地下茎。茎与根的关键区别在于,茎是分节的,根则不会分节。例如,一节一节的竹竿就是植物的茎,至于不分节的白萝卜则是植物的根了。而且,茎上如果发芽,往往是只能从节上发芽的。因此,一个马铃薯上面那些凹陷的,负责发芽的“芽眼”,就是节的所在。

如果将发了芽的马铃薯种到地里,就将出现更精彩的一幕:那些芽将钻出地面,长成粗壮直立的茎,生出深绿的叶子,最后在茎顶开出一圈或紫或白的大花朵。这些花朵形似五角星,中央有一簇*色锥形的花蕊,算得上漂亮醒目。

待到马铃薯的花朵凋谢,就该结出一些黑色的浆果了。可惜,这些浆果通常并没有用处:既不能吃,里面的种子也几乎不会被拿来种植。人们大规模种植马铃薯的方法,是将它的一个地下茎切成几块,只要保证每块都有“芽眼”,就可以种进地里等着它发芽长大了。

马铃薯的地上茎粗壮直立,

花紫色或白色,美丽

(刘冰摄)

扑朔的历史

土圞儿Apiosfortunei

为豆科植物,

符合“蔓生,叶如豆,根圆如卵,肉白”的特征,

块根可食

(朱鑫鑫摄)

现代植物学所说的*独Dioscoreabulbifera

为薯蓣科植物,

块茎味苦,供入药用,

与马铃薯区别很大

(梁金镛摄)

不过,在中国种植得如此广泛的马铃薯,却不是中国的土著物种。它的老家,在遥远的南美洲。可想而知,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肯定是在哥伦布的年代之后的。然而,马铃薯具体是在什么年代来到中国,却几乎无从考证。

在明清时期的本草与植物典籍中,确实有着一些疑似马铃薯的记载。然而,仔细分析起来,这些记载全都疑点重重。在清朝,汪灏的《广群芳谱》中记载的“土芋”听起来似乎像是马铃薯,“一名土豆,一名土卵”——然而,作者接下来继续描述的“土芋”特征,“蔓生,叶如豆,根圆如卵,肉白皮*,可灰汁煮食”,这些就更像是豆科植物土圞儿的特征了。毕竟,马铃薯的地上茎是直立的,并不符合“蔓生”,而且地下茎用清水煮熟就可食用,没有必要加什么“灰汁”。

在清朝末年,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的“阳芋”,也被认为就是如今的马铃薯:“绿茎青叶,叶大小、疏密、长圆形状不一,根多白须,下结圆实,压其茎则根实繁如番薯”。然而,作者接下来写到的“茎长则柔弱如蔓,盖即*独也”就要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搞混了——首先,马铃薯如此粗壮直立的地上茎,似乎很难用“柔弱如蔓”来形容;其次,现代植物学上所说的*独,倒是真的“柔弱如蔓”,但那是一种隶属于薯蓣科的药用植物,与茄科的马铃薯八竿子打不着。

更令人觉得可疑的是,在那些明清时期的典籍之中,哪怕是清朝末年的《植物名实图考》,都没有描述出马铃薯的几个最主要特征——有芽眼、储存不当会变绿、变绿了有毒、叶子不能吃等等。不过,马铃薯在历史上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被中国人大规模种植开来,这却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是由于实物普及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知识和名字传播的速度,马铃薯也就在全国各地被起了众多的别名——很多地方叫它“洋芋”,东北叫它“土豆”,其余的别名还有“荷兰薯”、“山药蛋”、“地蛋”之类。《中国植物志》为马铃薯起的正式名称则是“阳芋”,这其实就是把民间喊的“洋芋”换了一个同音字而已。

饥荒与温饱

烤马铃薯

(图片来源:cookingclassy.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