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斤茶叶换8斤米,步行70公里换米的经历 [复制链接]

1#

茶叶,又名苦荼

《诗经·邶风》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说的是,茶叶原本苦涩

但谁说茶中滋味尽是苦呢

它就像荠菜一样

刚入口有些苦涩

但回味是无比甘美

对于以前生活在

粤北大瑶山里的人们来说

因为山多地少,没法种植稻谷

粮食生产不足

导致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

好在瑶山茶叶小有名气

村民们背上箩筐

装满玉米、番薯和茶叶

步行70多公里前往城镇换米

到了90年代

赶上了好*策

大瑶山里的住户开始整村搬迁

村里的家家户户才有自己的田地种稻谷

异常艰苦的生活经历

使得他们始终牢记珍惜每一粒粮食

而他们的生活也如茶叶一样

先苦后甘

???

莫忘来时路,敬惜一粒米

文丨赵琳娜

我的家乡在粤北瑶山,小时候总听父亲说起他们那段吃不饱的往事。父亲上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兄弟姐妹多,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父亲说,他出生时爷爷奶奶年岁已高,在父亲年幼的时候爷爷就因病过世了,兄弟姐妹五人靠着奶奶一人拉扯长大。父亲和最大的姐姐年纪相差将近20岁,随着姐姐们相继出嫁,哥哥去外地当兵,十一二岁的父亲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作者瑶山老家小溪水

父亲家住深山,山多地少,山地不能种稻谷,只能种些玉米、番薯等旱作物。为了吃上米,父辈们一直以来有以物换物的习惯。每年清明前后,父亲都会和长辈们一同去山里摘些野山茶叶做成手工茶,待玉米、番薯成熟时,就把玉米、番薯收回来,和储存好的手工茶一并挑到离村里70多公里的平原镇换些米。

父亲十几岁开始就加入了村里换米大军。父亲说,去平原镇单程要八个小时左右,由于路途遥远,每次换米,天还没亮父亲就将装满玉米、番薯和茶叶的大箩筐背上,到村口和同村的大人们汇合结伴同去。

换米归途,来源:乳源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

父亲回忆起到平原镇换米的情景,总是轻松地笑着跟我们说,同行的只有他一个是小孩子,他那时年纪小力气也还不大,大人们都是用扁担挑着两个装得满满的大箩筐,他只能背一个。每次奶奶都会把他送到村口,他背着的大箩筐比他的个头还大,有时走上坡路箩筐还能顺带把他撂倒,同行的大人们看到父亲年纪小,都很照顾他,他背着箩筐走一段路,那些叔叔伯伯就帮他提一段路。

每每父亲说起来,我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一个十几岁的稚嫩小伙,在天蒙蒙亮时就背着比他体重还重的一筐玉米、番薯和茶叶,缓缓跟着大人们,一路踉踉跄跄。寂静的村口,除了渐渐远去的悠悠扁担声和泥泞山道上一深一浅、轻重不一的脚步声,还有心里充满了担忧牵挂却不得不默默看着父亲瘦小的背影慢慢消失在晨雾中的奶奶。

在那时,瑶山茶叶算紧俏的,一斤茶叶能换八斤米,父亲那一箩筐的番薯和玉米加上三斤茶叶能换近五十斤米,父亲说,换再多米他也没力气背回来了。

辛苦背回来的米还得省着吃,只在有客人和过节时大家才舍得煮点粥。父亲那时最期待过节了,因为过节就能吃上一碗奶奶煮的米粥,虽然米很少水很多,但他仍然记得煮米粥时整个屋子弥漫的那特有的香甜味,以及那难以言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待粥出锅时,奶奶会小心翼翼地把米粥一勺一勺地舀到碗里,深怕一滴掉到灶头周围的土灰里捡拾不起来了。

父亲从来不浪费一粒米,每次都吃的干干净净,仿佛特有的仪式感似的最后还要舔一圈黏在碗里的粥水。奶奶总是说,要是哪天能自己种上谷子,吃上自家的大米该多好啊。

瑶山田地,拍摄者:邓良寿

父亲告诉我,到了九几年,具体记不清哪年了,赶上*和*府的好*策,大瑶山里的住户开始整村搬迁,村里的家家户户才有自己的田地种上稻谷。粮食靠土地生产,生命靠粮食得以维系,农村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种田再苦再累,但只要有田耕种,能吃上一碗自家的米饭,那就是幸福的。

童年这段异常艰苦的生活经历,锻造了父亲如大山土地般坚韧的性格,父亲靠着自己砍柴卖来的钱交学杂费,努力走出了大山。后来日子越过越好,但体验过食物匮乏时代的父亲对节俭以及珍惜粮食的习惯未曾改变,他也一再要求我们吃多少盛多少。

儿时我吃饭掉了一两粒米到桌上却不以为然,父亲就非常严肃的要我夹起来吃。父亲说,你没受过苦不知道,每一粒米都凝结了庄稼人的血汗,得来不易。你奶奶大字不识一个,她虽不能说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的话,但她总是将“糟蹋粮食是有罪的”挂在嘴边,要我们珍惜粮食。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对粮食也有了敬畏之情。

作者瑶山老家土地

现在家家户户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成家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后,总是不忘向他们讲述父辈们勤俭节约、珍爱粮食的家史。而我操持着这个小家的柴米油盐,虽没有过去父辈们那般艰苦,但也更能体会到一米一粟的来之不易。

某天从幼儿园回来的儿子背起了学校老师教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听着这稚嫩的童声,虽然处在这个幸福新时代的他对诗句大意似懂非懂,但我知道只要全社会共同弘扬和传承,那珍惜粮食的美德就不会丢。那一碗碗看似普通的米饭,凝聚了多少汗水才来到我们的餐桌上,并时刻提醒着我们,莫忘来时路,敬惜每一粒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看完这篇文章

粤姐姐深刻领悟到了上面这句话的含义

珍惜粮食,从你我做起!

《莫忘来时路,敬惜一粒米》是南粤女声推出的第11篇家庭“光盘”故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父亲儿时换米的经历是不是很有教育意义呢?赶紧分享给孩子们吧~

喜欢这篇文章就给作者加油吧

作者能否C位出道获得

由省妇联主办的

“粒粒珍惜节俭最美”——晒晒我家的“光盘”故事

征文活动网络人气奖

全靠你们啦!

获奖名额共3个,

奖金元/个!

如何为作者加油?

蹭蹭蹭上涨的

阅读量+“在看”数鸭!

每篇征文展出时间为一周

快快全群转发赞起来

每天都要加油鸭!

来源:南粤女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