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缉魂引出的几点行业思考 [复制链接]

1#

新片观察,今日开启。

参考截至昨日突破27亿的数据来看,这第一个月,中国电影市场月票房超过30亿大关,没有悬念。很多人可能对这数字没有概念,一个对比是——

我们正在经历过去三年,最好的一个一月市场。

这当然没那么值得庆祝,但也在告诉我们,对,或许也不需要太过悲观。

回望本月,抛开去年贺岁档的几部强片,值得行业拿来仔细分析的案例其实不多,这其中,《缉魂》算一个。

综合即将破亿的票房,和豆瓣过7分的口碑来看,《缉魂》是那种中等体量中较为难得的、试图在市场和影迷中间寻求平衡的华语类型片。尤其在悬疑犯罪这个大类型上,我最喜欢《缉魂》的一点是——

它没有陷入此类电影常见的「为了复杂而复杂」的创作窠臼,由灵魂复制这个麦格芬引发的整个故事,由内而外,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必要的闭环。

某种程度上,《缉魂》离真正的下沉市场还有距离,但它也的确值得作为中等体量下,如何最大化受众面的一个正面案例,供行业借鉴学习。

创作者

最核心的经验,自然是来自创作者的。

先强调个大前提。对华语类型片导演和编剧而言,每一次创作的开始,都面临三个重要任务——

基础任务,是类型元素能不能达标;

进阶任务,是影像和表达有无质感;

终极任务,是作者标签的输出程度。

我们最后评判一部类型片的高度,也是看三个任务的各自完成程度。从这个角度,《缉魂》和他背后的核心创作者,导演/编剧程伟豪,非常值得一聊。

▲主演张钧甯与导演程伟豪在片场

一是边界拓宽。

这里对应的,是基础任务。

过去十年,以好莱坞的成功经验,行业也已经认识到了,单一类型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的观众,这就是复合式类型片的时代。

具体到《缉魂》,犯罪悬疑是它的大类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看到其对华语类型片边界拓宽的一次有效尝试,具体分拆来就是——

软科幻外壳+东方文化奇观+犯罪悬疑主线+生死情感主题。

软科幻与犯罪悬疑是电影最重要的两大类型元素,年的近未来作为背景,更多提供麦格芬和细节,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有了这个加分元素,对富豪惨死案件的层层解谜,观感上也明显丰富了许多。

放在好莱坞这很常见,相信这也是程伟豪选择加入符咒、作法、颠茄等东方文化奇观的原因。

尽管这部分的类型元素,在电影中更多是扮演一个「障眼法」的角色,但点睛的效果还是达到了,比如那个凶器降魔杵。而不可忽视的是,东方文化奇幻与近未来的软科幻放在一起,甚至产生了些许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几大类型融合在一起,说是内地大银幕的一次类型片突破,毫不为过。

二是高级感。

这部分对应的,是进阶任务。

外在是拓宽是突破,内在看的是什么?对华语类型片,就是三个字,高级感。

这个词看起来很抽象,但具体到《缉魂》,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高级感是怎样由内而外传递出来的。

最直观的,电影对近未来世界的影像化处理,从整体氛围到细节呈现都很到位。雾蒙蒙的质感,在都市是赛博朋克,到了大自然则又落回到东方奇观,两者的切换很自如,亦不抢戏,可谓相得益彰。

再深入一层,不得不提的,还有张震的传神表演给高级感的重要加成。

看过电影的,一定对张震的表演印象深刻。这里的高级,不仅仅是减重和扮丑这么简单,而是对一个癌症末期病人的准确还原。感兴趣的大可去二刷,张震对每一个癌症阶段肢体语言的诠释,都无可挑剔。

在还原的基础上,才是属于梁文超这个检察官人性一面的输出。只是下面这两个瞬间,张震表演的收放自如就清晰可见。

最后,还是要回到电影文本上来。

《缉魂》在叙事上的高级感,除了诸多细节设计给二刷或复盘带来极大快感——比如李燕从普通话变国语和前后的签名对比这些小细节——文本所探讨的主题对质感的提升,至关重要。

程伟豪自己也说了,《缉魂》的主题就是爱,「为了所爱之人,你能做到什么程度?」但电影传递这个主题的方式,是通过呈现科技与人伦之间的矛盾来实现的。

这种方式本身并不算新鲜,但放在华语类型片中,还是让人倍感振奋。

三是成长。

这部分对应的,是终极任务。

有一定阅片量的影迷,肯定听过程伟豪的大名,15年以《保全员之死》拿到金马奖最佳短片;17年《目击者》成为当年的口碑爆款,电影游刃有余地讲述一个复杂故事的魅力,丝毫不像是出自30出头的青年导演之手。

而再到近四年之后的这部《缉魂》,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类型片创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这其中,一方面看的是掌控力。随着类型的复杂与投资的提升,能否从一个低成本创作者成长为成熟的类型片导演,程伟豪通过《缉魂》算是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卷。

另一方面,或许更重要,是创作者个人气质的日益凸显。

在程伟豪身上,我能看到他在高度商业化的复杂叙事下,始终坚持做最朴素的情感输出。关于爱,关于人性,这既是他的作者气质,也是让一部制作精良、技法成熟的类型片,如何更进一步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程伟豪在犯罪悬疑这个领域的未来表现,的确是值得拉高期待的。

出品方

创作者之外,类型片进步的另一个核心驱动力,来自出品方。

如果仔细观察《缉魂》的幕后,就会发现,主出品方之一的众合千澄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案例。

这里,我们重点从两个维度,来看出品方需要有怎样的表现。

一是定位。

应该说,目前国内还比较少有众合千澄这样,坚持在某一个核心类型上深耕的电影公司。

对于多数中小体量公司而言,找准自身定位这话看起来很抽象,但说白了,其实就是找到自身优势,然后在一个领域集中发力——不管对公司本身,还是对电影市场,这都是一个成熟的信号。

犯罪悬疑类型,就是众合千澄找到的那个定位与优势。

《缉魂》是众合千澄首部主出品的新片,在这之前,参与《“大”人物》与《南方车站的聚会》等犯罪类型佳片的联合出品,包括引进西班牙的口碑爆款《看不见的客人》等外片操作,既是众合千澄的成绩单,也是寻找定位与优势的必经过程。

应该说,《缉魂》作为第一次主出品的表现,还是足够让人刮目相看的。而紧接着,众合千澄下一部主出品的犯罪悬疑新片《被害人》,也将在今年公映。

事实上,一个电影公司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个创作者。

从入局初试,到联合参与,再到主动带头,在一个类型上的深耕,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慢慢被市场看到。

一个客观精准的定位,决定不了未来的高度,但可以尽可能地拉高一个公司的下限。

二是审美。

创作者需要审美,出品方亦是如此。

如果说定位影响的是下限,那么审美则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公司所能触及的天花板上限。

即便在行业内,很多人看到突破,第一反应也还是称赞勇气和胆量。但本质上,电影投资,还是一个比拼审美和判断力的游戏。

就《缉魂》而言,以当下的市场环境,它的确不具备爆款体质,但在影迷群体和行业内的高口碑,背后其实正是审美和判断力在起作用。

一个潜在的疑惑是,到底需不需要去迎合市场?

对类型片而言,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有几点是出品方需要重点注意的——

第一,要迎合,但完全迎合必然拍不出好电影;

第二,不要低估观众的审美;

第三,在迎合的基础上,不要束缚创作者的发挥空间;

第四,以上三点成立的出发点,就是审美在线。

事实上,相比定位,审美才是更为抽象的那个存在,那么,如何提高审美?

一来,多从类似《缉魂》这样的案例中吸取经验;二来,务必将服务市场与电影艺术这个信念,拔高到与赚钱同等重要的位置。

综合以上,对中国电影,越多众合千澄这样小而精的出品方,未来就越令人放心。

结语

最后,再多说一句。

看到有不少评论,将《缉魂》和贺岁档几部口碑佳片《拆弹专家2》《心灵奇旅》和《送你一朵小红花》几部新片的主题表达、情感输出放在一起比较。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从中亦可见,好的作品,尤其是好的类型片,一定都有很多相通之处。

从这个角度,对《缉魂》的复盘与讨论,其实还远未结束。

近期精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