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其实你不懂中医90年前的中西医之争 [复制链接]

1#
感谢信二 http://www.bdfyy999.com/bdf/kangfushequ/ganxiexin/m/12209.html

中医的“望诊”也包括CT和内窥镜

90年前的“废止中医案”

中西医之争,绝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晚清时期,西方医学大规模输入中国,其中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临床诊断学为特征的西医在中国大行其道。

在“五四”新旧思潮激烈冲突中,知识界批评中医愚昧落后之声日渐高涨,西医界也公开与中医界决裂,医药界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对峙阵营。

年中医界谋求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却因受西医界抵制而流产。此事导致中西医界关系迅速恶化,两大阵营间水火之势渐成。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新旧之争”;而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方医学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上升为“中西之争”。

中医界对西医的攻击难以冷静与客观,而西医界之激进人士对中医界之批评更近乎苛刻。双方讥讽之言与谩骂之词日趋激烈。

至年2月,国民*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并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

按照余云岫的打算,五十年内逐渐消灭中医,一者任其老死,自然消亡;二者不准办学,使其后继无人。

年2月26日,上海《新闻报》首先披露此事。消息传出,全国为之震动,人们热血沸腾,中医界空前大团结、大觉醒,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

年8月17日,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在上海商会会场举行开幕式。为了表示对大会的支持和拥护,上海中医、中药界分别停业半天,药店门前张贴许多醒目的标语,如“拥护中医药就是保持我国的国粹”、“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的死命”、“反对卫生部取缔中医的决议案’等等。会场悬挂着巨幅对联“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出席大会的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15省个团体的代表共人。大会还推举陆仲安、随翰英、蔡济平、张梅庵等为主席团成员。

请愿问题,议决由执行委员会负责办理。请愿团分别向国民*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府、行*院、立法院、卫生部、教育部等单位请愿,要求撤销废止中医提案。由于全国中医界的据理力争,迫使南京*府在强大的社会舆论面前作出让步,不得不将废止中医案搁置起来。

这就是中医近代史上著名的“废止中医案”。

中医当然要会看X光片

上海名医蔡济平,有一位弟子俞尚德,系全国名老中医。俞先生年调医院,负责组建浙医院的中医科并任科主任。年调医院,组建中医科。后专攻消化系疾病,享誉全国,其毕生精力主要用于钻研脾胃学说。

俞尚德先生虽是中医,却有三大奇:一是会看X光片子;二是他还会搞动物实验;其三,他除了开方,还有固定方子。

有此三条,俞先生在当年也算是特立独行了。他的医术融古贯今,不泥成法,这是他的创新。

俞先生毕生钻研脾胃学说,尤其长于消化系病症的诊疗,临证喜用甘草。他自拟的各种处方中,几乎无方不用甘草。所以人家称他是“甘草郎中”。

“甘草郎中”参阅古今医学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临证之所得,对甘草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多有创见。比如,他对消化系病的疼痛、饥馑、泛酸等,多应用“芍药甘草汤”,得心应手。

俞老师先是在大内科,后来慢慢就专看脾胃病了。这个“芍药甘草汤”,做成了流浸膏。

所谓“流浸膏”,就是把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提取,再蒸去部分或全部溶剂,调整至规定浓度而成的制剂。这就是说,原来要放在药罐子里煎上几个小时的草药,现在制成这样的粘稠的膏,等于就跟西药一样方便:直接去药房里配就行,拿回家,用开水一冲即可服用。

再比如,“参芪合剂”,用的是*参、*芪两种药。

还有一张方子,白芨配伍海螵蛸。两种药磨成粉,配在一起,称“芨乌散”。

俞老师就用这三样药,治疗消化系统的毛病效果相当灵验。他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考虑和诊治毛病的,自然颇多心得。

很多西医的消化科医生,得了胃病之类的毛病,也会找他来看。那时西医,治溃疡性的消化系统疾病,一定不如中医效果好。

传统中医的角度看来,胃病,吃了药,不痛了,算是“好了”。

但在俞老师这里,这不算,他要看片子——要看到胃壁上的“壁龛”消失——也就是溃疡性病灶消失才算。

拍X光片子,当然是西医的手段。那么中医能不能用呢?

俞先生说,当然要用。不仅要用,而且要用得行云流水,如火纯青。

说到底,在中医的眼中,世界是一个整体,人也是一个整体。

中医治病,从来都是从整体着眼的。

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有着紧密关系,不可分割;中医还认为,环境也对人体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在中医看来,人体内部具有统一性,人体和外界环境也具有统一性。中医在临床上,必须从整体来思考问题——不单从患病的局部着想,还会观察季节、病人生活地方的气候和水土,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等。

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

但是,一个不善于学习的学科,是不可能发展的。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共同的对象或者说敌人,就是人体因生理异常而发生的疾病。治疗的方法,可以不同,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使人恢复健康。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分中、西呢?

实际上,到清朝末年,很多中医已经开始主动学习西医。中西医各有所长,为什么不能融合贯通?

“石膏阿司匹林汤”是中是西?

民国时候,河北张锡纯是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他有一个典型的方子就是“石膏阿司匹林汤”。看方子的名字就可以想出,是用中医用的石膏和西医用的阿司匹林配合使用的。

真正的良医,就会吸取对方的长处为自己所用。

优秀的西医,也从中医里吸引优点;优秀的中医,也从西医的发展中获得启迪。

只不过,近半个世纪以来,西医善于引进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为医疗发展所用,发展极快。若中医仍然缺乏创新思维,不拓展多学科(包括现代医药学)联合,加以学术团队和研发资金方面的困惑,其发展是必然会有影响的。

比如,同样是治疗这些溃疡性疾病,这半个世纪以来,中医与西医所持的“武器”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半个世纪前,西医治溃疡病大致最常用三种药:阿托品,颠茄合剂,氢氧化铝凝胶。

当然比不过中医。

后来,西医发明了“H2受体阻滞剂”。这就是较为广泛的一大类药,对抗组织胺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作用,用以治疗消化性溃疡——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很多。

西医进一步研究,又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这又多了一个方法,通过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来达到治疗胃病。

再后来,又发明了“质子泵抑制剂”。这又是一大类药,通过干扰胃壁细胞上质子泵的一种酶,从而抑制胃酸分泌。抑酸作用强,特异性高,持续时间长久。这效果就更好了。诊断技术亦发生了变化,增添了胃镜及胃组织活检等现代科学技术,这就使“望诊”更清楚了。

半个世纪前,溃疡出血,除了开刀就只有中医了。

但现在,西医发明和增添了许多的手段、药物。

从主观上分析,中医有崇古观念带来的固步自封;客观方面,医学大环境不论从国内或国际的层面看,人才团队、研发资金以及管理机构的设置等等,中医都会显得力量单薄。与此同时,西医则不断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充实、发展、创新、提高,认识疾病和诊治疾病的能力,都已是今非昔比。

中医发展更需要团队协作与创新

中医传袭数千年,讲“望闻问切”。望诊,用眼睛看。现代科学发展了,有了显微镜、内窥镜、超声,以及各种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片,这些都是“望”的延伸,亦是眼睛的延伸,视力的拓展。

不能因为一个医生眼睛不好,戴了一副老花镜在看病,就认为他不是“望诊”。

同理,用显微镜看,用X光机看,用CT和磁共振看,依然是“望诊”。

这些东西,不是西医独有的东西,不是西医用了,中医就不能用。科学的进步成果,是全人类共享。

时代在发展,中医同样也在发展。

直到今天,如果还人为机械地把医生分成“中医”、“西医”,那是不合理的。一个以医疗为职业的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运用医学科学技术或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为患者服务,怎么这个医生就有“中”和“西”的区分呢?

凡是以医疗为职业者,都应了解传统医学并努力吸取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提高医疗水平所用,并在此基础上,“法古融今,创新发展”,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己任。

医学事业是永无止境的,一介医生,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很多问题,过去看不到,现在用了显微镜、CT、内窥镜,通过仪器设备能见到更多东西,那么,望闻问切都要变了。如何用中医理论,来认识看到的东西,再来发展中医理论,这样才会进步。

对于“望闻问切”,名老中医、肾病专家王永钧总结出四句话:

“望得穷高极远,闻得精密深微,问得全面彻底,切得准确迅速。”

准确来说,现代医学,在全球范围内有无数顶尖学者在齐心协力往前走。而在运用现代科学方面,中医显然在人力、规模上,都有所欠缺,这无可回避。

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所有新技术,都可以引进来为中医所用。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医西医,界限也在融合,检查手段、认识方式都只是手段,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治病。今天的中医,不再是单枪匹马的侠客时代,今天的西医,同样也需要突破与革命。

事实上,很多世界顶尖的医学学者,都在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的观念、思维、方法,寻求创新与突破。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屠呦呦。屠呦呦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从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她的灵感,来自于中华医学典籍、道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可以说,这正是现代科技与中医传统相结合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目光清澈的人,在那稻田相见

便是春风陌上声

近日茶事喝茶记又饮茶仍饮茶还饮茶近日杂事菖蒲记挂画记

————END————

周华诚写字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