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颠的治疗 http://m.39.net/pf/a_4710668.html郭龙金,男,汉族,年9月出生,金寨镇张河村二组村民。他是金寨镇的名人,他也是金寨镇人民心中的“硬汉”,他的所作所为感动着金寨的父老乡亲。
郭龙金一米八的大个子,由于身患类风湿导致腿关节和手关节严重变形,走路挪不开步子,拿东西使不上劲。年,勉强上完高中的郭龙金回到了家乡,此后三年一直卧床不起。他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在强烈责任心的驱使下,他因为分家时的一头母猪燃起了“养猪梦”。一年后,赚得元,年实现了头的养殖规模。在年因为一场猪蓝耳病导致郭龙金头的猪只剩下3头。
困难面前永不低头,这是郭龙金这个“硬汉”的性格。之后,他靠着贷款又办起了平米的两层圈舍。好学习、不服输的他不断地走出去学习,如今,对母猪的饲养方法、疾病防控措施、如何让猪少得病,有病控制在初期等等相关知识已了如指掌,他还会利用村里开会机会毫无保留的给村里其他养殖户讲解相关知识。村里谁家的猪遇到什么问题了都来向他请教,他成了村里人眼中的养猪专家。他的养猪场最多的时候达多头猪,年收入23万元,如今养猪场面积已达到0平方米。
年,在推行种植颠茄时,由于村里之前没种过,很多群众不愿种、不敢种,郭龙金又带头种起了8分地,当年实现元收入。今年,他又种植了30亩,按照一亩0元的收入,预计今年收入15万元。
作为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着全镇近期开展的扶贫对象核实和数据清洗工作,当他得知自己违背“九条红线”时,他自愿退出贫困户系统,而村里其他村民觉得他家庭确实特殊在开全村讨论大会时建议村保留其贫困户名额。
他说:“脱贫迟早会实现,国家扶贫*策也会随之结束,我要终身服药,不能靠国家养一辈子,要理解国家的良苦用心,我还是我们村二组的组长,更要以身作则,还是自力更生最踏实。”
4月26日,由郭龙金妻子钟秀英写的一份自愿退出贫困户系统的申请交到了金寨镇张河村村委会。他的话,她的举动让这个“硬汉”的形象变得更高大了。
脱贫先树志。郭龙金如今已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对象,他的事例也广为人知,他的精神更为全镇贫困户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说起雷明富,方圆十里开外的乡邻们都管叫他叫雷跛子,在他童年时代是一个活蹦乱跳的一个孩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十二岁的那年肢体患铁骨瘤无钱医治而导致终生残疾。
他全家共有五口人之家,母亲王绪莲92岁,兄雷明田55岁,智力低下,嫂子靳庆英53岁,智力低下,侄子雷绪现上高中三年级;他今年52岁,全家唯一能够正常健康的人就是侄子雷绪了。在这个特殊的五口之家,家庭的里里外外一切重任就落到他一人身上了。但他身残志不残,靠常人而不及的毅力,靠自己的双手和智力撑起了这个家。
年经评议为贫困户,他就抓住*策的机遇,凭自己的种粮技术不但将自己的承包地全部耕种,还流转别人的土地耕种粮食。今年我们村上举办了为期十天的技术培训班,他虽不识字,但他凭自己的超常记忆,参加了为期十天的技术培训,掌握了种养等实用技术。在学技术的同时,他就暗暗地下定了决心,决心用学来的技术用在脱贫致富上,以便早日脱贫摘帽。他扩大种粮面积,将自己有的9.8亩地合理利用,还流转其他人四亩地种植经济作物。实施了经济作物魔芋与玉米间套种植法,栽种魔芋五亩、1.5亩的土豆、玉米九亩、甘蔗二亩。充分利用空闲地的资源养羊20只,养猪7头,已筹备了6亩整地栽拐枣。
雷明富以坚韧倔强的毅力,战胜肢残,以身残志不残的精神自强自立,为实现脱贫摘帽而打拼。在村上召开的全村贫困户点评会上以全票和热烈的掌声中被评为花房村脱贫攻坚二季度不等不靠、自强自立标兵。他的超强毅力和打拼精神令人打动,精神令人敬佩,是我村脱贫攻坚中自强自主的杰出标兵,是新形势下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优秀典范。
冯纪祥,男,汉族,金寨镇庙子垭村三组村民。近两年他已经是庙子垭村多户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冯纪祥在10年前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在一月之间失去了常人的生活,他美好的家庭因妻子的突发精神病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给妻子治病,他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原本富裕的家庭面临各种费用也不堪重负。
是我村变化最快的一年,在各种*策的带动下,我村村民大都盖起了小楼房,冯纪祥在那样的家庭情况情况下也不甘落后,他独自一人在承担照顾妻子和儿子的责任的前提下,他一没有找*府要*策,二没有找村上求帮助,依靠自己和乡亲的帮助建起了两层半的平房,跟上大家的脚步一起改善了自己的居住环境。
不幸的是,年他的儿子因眼疾严重影响视力,为治疗他再次倾尽所有,在*府的帮扶下他迈过了又一道坎。但他并没有因贫困*策对村两委提出过要求,他不等不靠一人承担家庭压力,于年发展烤烟10亩,于扩大发展烤烟15亩,今年发展种植到20亩,俨然已是庙子垭村的烤烟大户,致富能人。
年其子冯小普被鉴定为视力二级残疾,年6月于西安海棠学院毕业,年8月因视力致摔伤,右手骨折,至今恢复中,在家待业。所有人提到他的情况都心生怜悯,可几经挫折的他却越来越乐观。他说“现在*策好,*府对产业扶持力度大,我身体也算健朗,娃也毕业了,只要我勤快,一切都不是困难,生活总会好起来的。”
如今冯纪祥的事迹已成了庙子垭村村民饭后茶余闲谈的最佳谈资,也成了村民议论贫困户的对比对象,已在村民心中树立了典型榜样。
冯晓林,男,汉族,现年42岁,全家5口人,观音堂村人。妻子患间歇性精神病。女儿在金寨镇中心校就读。父母年老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
该同志身肩重负,用弱小的身体承担着常人无法承担的家庭责任。为了家人生计,不等不靠,日夜忙碌。早上送女儿上学、回家后照顾久卧在床的老父亲,患精神病的妻子发病时他百般忍让、在合作社或协会打工回来还要自己做饭,但他从来没有丝毫怨言。
被评为贫困户后,他更加珍惜机会,感激*恩,在村里修路、引水、修房过程中积极参与、辛勤劳动,帮助其他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和住房安全,为村民起到了榜样。
刘华成,男,汉族,61岁,家住珍珠村五组,家有5人。
身为贫困户的他,在脱贫攻坚中真正做到了自强自立、不等不靠。刘华成多年来利用勤劳的双手照顾着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为了帮助摆脱长子刘应生的大病折磨,他和妻子不分黑天白夜的忙活。累了坐在石墩上休息会儿,饿了喝几口水继续干,自从被评为贫困户后他比以前更勤劳了。
年7月份外出务工后,主要在镇内务零工,邻居有个大凡小事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忙里忙外,从无怨言,深得群众好评。
刘华成论身体一般,论年龄年过花甲,但是作为一家之长来说从来没有依靠思想。总是一心一意只想把自己的家庭建设的更美好,用勤劳的汗水和致富的双手带领家人向小康路上前进。
一年天除了下雪下雨他能在家里好好地歇歇,除此之外总是见到他在路上、地里和农户家里发展产业、修路打零工、干着老本行,小钱看得上,大钱也挣得来,彰显了他的勤劳和善良之心。
“今年我春季种植玉米3亩收入1元、夏季收割小麦3亩收入1元,冬季销售甘蔗酒预计收入元,加上就地打零工挣个万儿八千不在话下,刘华成说道。
吴德珊,家住小营村六组。十年之前在西安打工,一次意外使他右腿严重受伤,在床上躺了半年,最终落下了残疾。无法正常行走,只能借助拐杖一瘸一拐艰难的走路。上有老下有小,重担全落在妻子身上。
看着妻子为了生活夜以继日,忙里忙外,变得消瘦、沧桑了许多。他心中五味杂陈,愧疚不已。面对妻子的不离不弃和鼓励他想着要发展点什么。
可万事开头难,本来身体就不怎么好,如今又是残疾之身能干点什么呢?外出打工吧,走路都吃力,又有哪个老板肯要他呀!
种烤烟吧,于是他决定发展起了烤烟。可是过程是艰辛的,刚开始育苗移栽不用吃多大力,还可以照应。可是到烟叶成熟开始打烟的时候就犯难了。因为地头远,交通不便,只能靠人力来运送。无奈只有靠瘦弱的妻子和年迈的老父亲来背,看着他们步履蹒跚的背影,他一阵心酸。
于是,他决定将那沉甸甸背篓扛在肩上,再难也得坚持。拄着拐杖,开始少背一点,慢慢的加多一点。最终他也可以背上六七十斤,尽管比正常人少背很多,但是他还是很欣慰,他终于能为这个家出一份力了。卖完烟手里拿着一摞红红的钞票,心中悲喜交加,所有的辛苦也值了。
几年下来,虽然手上的积蓄不多,但是他可以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让这个家重新恢复往日的活力。更让人欣慰的是两个女儿一天天长大,不但健康活泼、听话懂事,学习也一直名列前茅。大女儿今年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师范学院,得到的镇委*府奖励与资助。站在优秀考生家长代表发言台上,他心中无比的自豪与荣幸,这么多年的辛酸与艰辛在这一刻都值了。
在国家扶贫*策以及镇*府的鼓励与支持下,今年也建起了新房子,整个家更加朝气蓬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