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深切缅怀
国之伟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5月22日,扬报小记者走进农场,探索一粒米的前世今生;扬报小记者紧急排练朗诵缅怀袁爷爷的诗歌;扬报小记者分享去年创作的有关袁爷爷绘画作品,睹画思人……小记者以自己的方式悼念心中的英雄,致敬袁隆平爷爷——
5月22日上午,扬州报业传媒集团20余名小记者走进仪征市壮禾米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对话农场负责人,了解了稻谷从培育秧苗、种植、收割、脱粒、烘干到打成大米的过程。小记者们真切感悟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活动结束后,参加活动的小记者得知袁爷爷逝世的消息,致电记者表示,当天的活动真有意义,他们会从自身做起,珍惜粮食,节约粮食,表达对袁爷爷的深切悼念。
现代农业蕴含科技含量
活动开始前,在农场展示台,小记者们和家长围着条桌上的几个小碗和一盒像韭菜的植物展开了讨论:“这个带壳的东西是什么?”“这个小碗里的粉粉上有好多小虫子!”“这绿油油的韭菜应该蛮好吃的。”“这里还有红色的米,能吃吗?”小记者们变身为“好奇宝贝”,带着疑问等待农场负责人揭晓答案。
农场负责人、江苏省劳动模范刘金伟说:“这是农民种田的地方,过去农民是面朝*土,背朝天,手栽秧,大家都知道《悯农》这首诗吧?”刘金伟的话音刚落,小记者们便齐声背诵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过去的农耕劳作是非常辛苦的,而我们是工厂化的种田方式。现在的农业生产和过去传统生产不一样了,你们看到的很多东西是有科技含量的,比如说手机上有个功能叫GPS,在农业也有一个类似的智能技术叫北斗,你们接下来看到的农耕机械上也有北斗。我会带你们了解现代化的育苗、移栽、管理,让你们了解现如今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育苗生产线很现代化
刘金伟带领小记者们来到了工厂化育苗生产线,他说:“这里有很多农民伯伯和阿姨,我们的秧苗不是直接栽在田里,而是在这里培育。过去一个人只能手栽秧苗0.6亩/天,现在我们生产线一天一个人可以育60亩田。育苗生产线的机器可以自动放入营养土、种子,自动浇水、装盘,再送出厂房,这个过程全是流水线作业。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农业科技知识。"小记者常锦玉涵好奇地问:“刘伯伯,请问生产线上的种子为什么是青绿色的呀?”刘金伟说:“你观察得真仔细,种子涂了绿色的保护剂,它对种子能起到保护作用,杀菌驱虫,把病害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智能工具车真神奇
在农场空地上,小记者们看到了一排排工具车,在刘金伟的介绍下大家认识了使用北斗导航系统的插秧机,这种机器上有探头,下田以后用手机定位就可以看到它在哪个点干活,在干什么活。“小记者们,你们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现代农业没有文化知识是不行的。”随后,刘金伟还带小记者们参观了每天可以烘干36万斤粮食的烘干机、智能施肥车。小记者们纷纷拿出笔记本埋头认真地记了起来。
小记者们还看到了一排排秧苗田,认识了去年遗落在田里的秸秆,了解了水渠的作用。一只小青蛙从田里蹦了出来,小记者们兴奋地叫起来,刘金伟说:“青蛙是我们庄稼的好朋友,帮我们吃田里的害虫,我们一定要对它们友好哦。”听着刘金伟介绍,小记者们明白了稻子经过脱壳分离后变成了米,脱下的糠可以喂猪……
回到了农场入口处,小记者们对农场高阿姨进行了采访,仪征真州小学小记者张楿睿说:“高阿姨,请问从一粒种子到变成粮食需要多少天?”“水稻的生长期是天左右。”梁梦彤问:“高阿姨,水稻开花吗?”高阿姨说:“水稻是会开花的,待花开的时候再邀请你们来参观。”
在本次活动中,小记者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通过零距离亲近自然,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小记者们对现代农业更有兴趣了。下午,参加活动的小记者得到袁隆平爷爷逝世的消息,悲伤之余表示,今后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同时好好学习,将袁隆平爷爷的精神传承下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