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某某,女,9岁,年8月12日初诊。主诉:胃脘疼痛4年余,再发3天现病史:患儿4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胃脘疼痛,呈阵发性隐痛,无加重或缓解因素,经西药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缓解,后上症反复发作,性质同前,医院治疗,未能根除。今胃痛再发三天,休息、自服“保和丸”未能缓解,特来求诊。辰下:胃脘疼痛,时作时止,痛处不定,伴嗳气,干呕,大便不调,无口干口苦,无发热汗出,纳差寐尚可,舌淡苔白,脉弦细。处方: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6g白芍6g*参9g木香6g姜半夏6g谷芽12g麦芽12g青皮9g陈皮9g甘草5g鸡内金12g苏梗12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二诊:(年8月19日):时有胃痛,程度减轻,纳差,泛酸,舌淡苔白,脉弦细。予上方加茯苓12g,木瓜9g,续进7剂。三诊:(年8月26日):偶有脐周疼痛,食少,舌淡苔白,脉弦。予上方加枳壳9g,莱菔子6g,再服7剂。四诊:(年9月2日):胃痛基本消除,舌尖红苔白,脉微弦。予上方去青皮、陈皮,加神曲12g,山楂9g,槟榔12g。再用14剂后随访,家长诉服尽剂后诸症悉除,未再复发。按语:本案患者年幼,“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其生长发育迅速,有赖肝气疏泄,如疏泄失常,横逆犯胃,胃气失于和降,不通则痛;胃气不降,上逆而出,则发为嗳气,干呕;脾胃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故大便不调;脾失运化,故纳差。结合舌脉,当属肝胃不和之证。其治当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理气;*参、甘草健脾补气之功;半夏、陈皮得六君子和中化痰之能,辅以木香、苏梗,合脾胃升降疏泄之性。《药鉴》谓青皮:“引诸药至厥阴之分,下饮食入太阴之仓。”用之此肝胃不和之案甚为妥切。再加谷麦芽、鸡内金消食和胃,转运脾机,则气滞能消,肝胃能和,疼痛可除矣。二诊患者口中泛酸,察其脉弦细,知仍是气机郁滞,胃气上逆之故。乃宗前法,加茯苓益脾和胃,木瓜平肝舒筋。三诊患儿脐周疼痛,食少纳差,故加有流通破结之功的枳壳、莱菔子。再进七剂,胃痛基本消除,辅之神曲、山楂、槟榔下气消食,巩固疗效,余症亦清,取效满意。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