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期第期
启航1
探秘永昌高古城千年历史
文/图董开炜
5月18日,经永昌县文化广播影视局批准,由永昌县红山窑镇高古城村村民自发倡导募捐、高古城村委会组织的“焉支城(高古城)遗址保护工程”奠基动工,这座濒临绝迹的千年古城,轮廓即将再现,雄风有望重振。
(焉支城)高古城遗址保护工程奠基仪式
在焉支山下永昌县西端的红山窑镇高古城村戈壁滩上,存留着一座古城遗址的残垣断壁,这座古城,就是初建于西晋年的焉支县城、兴盛于明洪武年间、复建于清雍正年间的高古城营。丝路古道上的这座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戍边和屯垦作用。然而,历经战乱和人为破坏,这座古城即将消失殆尽,现仅存一段长约10余米、高约2米多的古城墙。
近年来,古城遗址所在地高古城村的村民们保护和拯救古城遗址的呼声水涨船高。年年初,从高古城走出的一些游子顺应民众呼声,发起保护古城遗址的倡议并付诸行动,先期为资料搜集整理、古城遗址再考等筹划工作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准备。
“焉支城(高古城)遗址保护工程”内容包括古城遗址考、“城墙”修筑、城池平整、庙宇楼阁建筑标注、涝池等水利设施修补、南城门门楼复建、城内外主道路恢复、绿化美化等八项,旨在勾勒古城轮廓,为后世留存印记。
“焉支城(高古城)遗址保护工程”内容包括古城遗址考、“城墙”修筑、城池平整、庙宇楼阁建筑标注、涝池等水利设施修补、南城门门楼复建、城内外主道路恢复、绿化美化等八项,旨在勾勒古城轮廓,为后世留存印记。
西晋焉支县、明清高古城——焉支山下即将消失的焉支古城探秘
祁连山与焉支山脚下的盆地,沃土砂砾荒滩相互交织。远古时期,因这里地处河西走廊咽喉,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今永昌县红山窑镇高古城村四社民居西南侧,曾经是一座县城。
公元年,西晋永嘉朝廷在此处为安置“秦雍流迁人”而设焉支县,此后立县时间长达年之久。康熙年间,清廷在焉支城旧址设立高古城营。清雍正三年(年),伴随着永昌卫(明洪武十五年即年设,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改为永昌县(隶凉州府),朝廷在焉支县城原址修建四方高古城。民国时期,高古城军民四散流离,但城池及城内外庙宇楼阁尚存。
可惜的是,这座比永昌县设县时间早多年的古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毁,如今仅存两段残垣,面临绝迹。
史料对焉支县城和高古城的记述,仅限于历史沿革;高古城当时的雄浑规模,在当地耄耋老人的记忆中,但也即将消失。
所幸,古城烽烟中飘散的离歌,如今被后人们改唱。有人惦记古城,民众期望抢救。于是,他们自发挖掘史料、保护古城。
祁连山、焉支山
焉支城、高古城的历史和现在,是祁连山、焉支山所赐。
“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妆台论》中对女子晓妆的描述,足见胭脂对女性红妆是何等重要。
据说,焉支山盛产胭脂,远古时期被称为“胭脂山”,又因匈奴部落“翻译”而演变为“燕支山”、“焉支山”。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曾被匈奴招婿,居留十二载,耳濡目染了匈奴妇女制作和使用胭脂的场景,归汉时从焉支山采摘胭脂带回,中原人因地制宜种植并发扬光大。东汉班固出使西域回来也感叹:“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可爱如燕支。”
《辞海》“焉支山”条目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
焉支山位于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永昌县红山窑镇与山丹县大马营乡交界处,独峰兀起,气势磅礴;东西绵延34公里,南北平均宽约20公里。这条山脉在地质构造上属祁连山系,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中的石羊河、黑水河的分水岭。祁连、龙首两座山脉分别屏障在这条山脉的南北,此处古有“甘凉咽喉”之称。
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成就”了汉代匈奴的一曲哀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令我嫁妇无颜色。
二十一世纪,焉支山被称为我国历史上“首次世博会”的会址,这是因为隋炀帝曾经在焉支山召集过“外国会议”。
《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大业五年六月丙午至张掖。帝之将西巡也,命裴钜说高昌王曲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ji),焚香奏乐,歌舞渲噪。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胜。”
胭脂与大*,原本仅仅是草本植物和中药材,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因“胭脂”演变为“焉支”而成名的山川、遗迹,筋骨连、脉相通,承载着弥久沉香的历史文化。
如今,焉支山在山丹的那段,山峦、森林、草滩、溪涧相互交织,已成为4A级森林公园。绵延至永昌县红山窑镇境内的那段,曾因多生一种名为“大*”的药材而被当地人称为“大*山”,虽少生草木,但她在风沙烈阳中尽显粗犷豪放,傲视群雄。焉支山南麓,是著名的山丹军马场、黑土洼农场,曾设焉支县。
2史料记载的焉支县
焉支山下,山丹军马场、黑土洼农场向东五里,焉支城(高古城)遗址的断壁残垣就像碎落的珍珠,期待着世人探古访幽。
史料中的焉支县城“位于永昌县城以西七十里的今高古城村,建于晋永嘉五年(公元年)”。
据考证:西晋时期,凉州管辖的河西走廊战火纷飞,叛乱频繁,西晋朝廷任命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为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当时,一些饱受战争创伤的“秦雍流迁人”(今陕西西安流亡的人)流落到焉支山附近,崇尚儒家文化的张轨为安置他们,于晋怀帝永嘉五年依焉支山设立焉支县,与新障县隶属武兴郡。北魏时期,焉支、新障二县并入番和郡;隋朝开皇中,力乾、安宁、广成、新障、焉支五县地被并入番和郡。南北朝时期,焉支县又名“燕支县”。焉支县,虽经多次变革,立县时间长达年之久。唐、宋时期,城址仍然被沿用。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年)《五凉志》记载:“焉支故城,县西七十里,今名高古城。晋永嘉五年,张轨置武兴郡,统焉支、新障二县,魏收。
清高宗乾隆五十年(年)《永昌县志》记:晋怀帝永嘉五年,依焉支山置县。县如山名,今西南高古城距焉支山不远,殆晋城之故址也。
《魏书.地形志》载:番和郡领焉支、新障二县,开皇中,并力乾、安宁、广成、新障、焉支五县地入之。
《秦边纪略》载:后魏置焉支县于焉支山下,属番和郡。
《甘肃通志稿》载:“前凉时从番和县析置焉支县。”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陕西》载:“焉支县在番和县界。”“焉支城,亦在卫东南。后魏置县,属番和郡。因焉支山以名。隋并入番和县。番和,今见永昌卫。焉支山卫东南百二十里。旧《志》云:在番禾县界。汉元狩二年,霍去病西击匈奴,过燕支山千余里。匈奴失此山,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隋大业五年,炀帝伐吐谷浑,还出张掖,至燕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皆谒于道左。唐哥舒翰尝建神祠于山麓。
《西河旧事》云: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上有松柏五木,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山同。”
(焉支城)高古城遗址遗存的陶片及石刻
3史料记载的高古城
焉支县城的命运不断更迭,至明清时期,演变为高古城,曾用名高固城。
约在明朝洪武年间,官府在焉支城所在地设立营盘,取是此地原有焉支古城之“古城”而定名,至于“高古城”之“高”的来源,一说当时古城遗址旁住着高姓人家,一说此处地势较高。
雍正年间,官府重修“四方高古城”,后经多次扩建,这座古城宽米,长米,大多建筑留存至二十世纪中叶。
《秦边纪略》载:“高古城、后魏之焉支城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陕西》载:明代是高古城营所在地,便更名为高古城,清雍正年间修四方城。
清乾隆五十年(年)《永昌县志》记:“清雍正年间,在高古城旧址再建城廊、为正方形。”
遗憾的是,各种史料对焉支城(高古城)的规模和建筑鲜有记载。幸运的是,史料对高古城曾经管辖的烽墩、兵防设置等记载,足以证明这座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查考清乾隆《永昌县志》可知:高古城营管辖峰墩二十五处:
营东四处守兵十七名:牛家沟墩(五里)、姚家寨墩(十里)、*虫庙墩(二十里)、甘家阿博墩(三十里接本城营界)。
营西四处守兵共二十名:黑土洼墩(十里)、九条岭墩(二十里)、新添墩(二十里)、大峨博墩(三十里接大马营界)。
营东北四处:大柳墩(营南十里)、红山嘴墩(营北十里)、压腰山墩(十五里)、马鞍山墩(二十里)。
营西北六处:土沟墩(十里)、暖泉墩(十五里)、十三盘墩(二十里)、石城茄连墩(三十里)、大口子墩(三十里)、香沟脑墩(五十里)。
营西南四处:罗家墩(十里)、寒鸭口墩(三十里)、孤山滩墩(六十里)、中马路墩(九十里)。
南山诸口三处:大河口墩(三十里)、插尖达坂墩(五十里)、双古城硤墩(七十里通永安营界)。正南、西南守兵共二十名。
此外,高古城营隘口西南设有冲汛三处,每处守兵十名:
鸾鸟口,城西南一百一十里;
平羌口,城西南一百一十里;
五龙五池口,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清《永昌县志》记载:“高古城营原额马步守兵四百名内马战兵一百五十名守兵一百五十名除裁移实存一百九十九名内马战兵四十名马匹数如兵步战兵四十名守兵一百十九名库贮铁盔甲五十八顶副绵盔甲一百六十九顶副威远炮二位大小鸟枪七十九杆三眼枪十五杆矛十三杆腰刀四十八把挑刀十把扁刀十把。”
据考证,从康熙十年开始至乾隆三十六年,清廷在高古城营连续任命了二十五名游击将军:
郑罴(pi),福建人,行伍,康熙十年任。
牛一麟,靖远人,行伍,康熙十五年任。
余启,汉中人,行伍,康熙十七年任。
李功,浙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二年任。
朱道浚,顺天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
洪亮,福建人,行伍,康熙三十一年任。
张洪良,凉州人,行伍,康熙三十二年任。
尤生豹,定边人,行伍,康熙三十五年任。
蓝国印,甘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八年任。
郭永盛,临洮人,行伍,康熙三十九年任。
雷进国,甘州人,行伍,康熙四十四年任。
李根润,顺天人,行伍,康熙四十六年任
任嵩,北直人,武甲,康熙四十八年任。
王尚信,甘州人,行伍,康熙六十一年任。
高其奉,凉州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吴永年,顺天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毛攀龙,江南人,行伍,雍正十年任。
朱奇芳,宁夏人,行伍,雍正十一年任。
田玉,北直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陆天德,肃州人,行伍,乾隆六年任。
多里,满洲人,乾隆十七年任。
承保,满洲人,乾隆二十年任。
沈金,宁夏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柱德,满洲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千佛保,蒙古人,乾隆三十年任。
据传,在历任游击中,还有高古城人士蒲国忠。
永昌《蒲氏宗谱》载:蒲国忠系今高古城、河沿子等村居住的蒲姓族人之先祖,生于康熙七年(公元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年,诰封高古城游击),皇清诰赠为武略将军。
乾隆三十六年(年)始,清廷设置“千总”掌管高古城,从史料中能够查询到的千总严克选,是今高古城村四社严氏家族的先辈。严克选亡故后,官府准许世袭。
《永昌县志》“忠节篇”记载:严克选,高古城千总。咸丰中黑番围城,竭力据守。后因援兵愆期,营陷,克选死。事闻,予世袭。
年,永昌县人民*府公布高古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年在古城遗址南门前方立碑铭文:高古城遗址位于永昌县红山窑乡高古城四社荒滩,始建于晋怀帝永嘉五年,唐、宋沿用,明代为高古城营所在地,清雍正年间建城郭,东西长米,南北宽米,无瓮城、角楼等建筑。城墙*土夯筑,夯层0.18米,残高2.0米,护城河宽4米,地表有大量清瓷残片。
4先辈记忆中的高古城
零星的记忆,先辈们忘不掉;历史的回声,依旧能听得见。高古城的先辈们,传承着古城故事,见证了古城的衰败。
在高古城遗址西南方向,曾经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之为“二坝”的水渠,来自于祁连山孕育的西大河河水由此而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长期润泽着高古城及下游民众。老人们回忆:解放前后,二坝长流水在古城周围渗透,城内外没有这么多的砂石。
有关部门关于高古城“无瓮城、角楼等建筑”的说法,被目击证人的回忆否定,在古城现存建筑遗迹的印痕面前苍白无力。
高古城蒲氏道家第八代传承人蒲荫奎,其家族世代居于古城,老人在儿时每天都穿梭于古城内外玩耍,中年时期担任高古城小学校长多年,致力研究古城之大小建筑,是当地人公认的“古城通”。至今,蒲老师对已经消失的高古城城内外建筑记忆犹新。
高古城村民中,60岁以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古城旧貌的见证人。高古城民众“保护古城、复原旧貌”的呼声,近年来越来越高。
年3月20日,高古城村委会邀请数十名目击了古城旧貌的老人们和知情人,勘古城城址,觅庙宇旧址,绘城池草图。
此后,经蒲荫奎等老人们多次指认,经古城保护工程筹委会走访数十名知情人,聆听他们的父辈们以口相传给他们的印记,明清两朝在焉支县城故址重修后保存至解放初期的高古城城之城池概况、建筑形制基本明晰。整理有关古城的繁琐文字,绘就古城旧貌之草图,昔日古城建筑规模之宏、数量之多,令人震撼!
民国初期,高古城的居民姓氏有30多个,至少有多户、近0人。民国十六年(年)前后,因兵荒马乱、连年饥荒,高古城内外兵民四散逃离,大部分散居邻近村落,部分散居山丹、民乐、青海、新疆等地,但城池基本完好,即使在解放前后,高古城面积数十亩,城内外庙宇、寺院、楼阁等建筑林立。
据考证,民国时期在高古城居住的居民包括如今生活在高古城村的蒲、李、董、严、闫、吕、张、孙、陈、吴、杨、苏、屈、潘、高姓人家;另外还有今生活在河沿子村人民庄子的李永善之先辈、霍成忠之先辈、罗荣华之先辈,河沿子村曹家大庄子的曹万良之先辈、蒲中元之先辈、李恒年之先辈,河沿子村胡家庄子董天祥之先辈、赵开发之先辈,红山窑村赵开忠之先辈,河沿子村胡家庄子张之学之先辈、陈后庄张志新之先辈,焦家庄镇北泉村关沟庄子张之明之先辈,土沟村土沟庄子和孙家庄子及土沟新队徐连智家族先辈,孙家庄子杨氏先辈,土沟庄子赵崇山之先辈、孙世民之先辈,河沿子孙世民之先辈。
如今,高古城盛况不再,但遗址内外,兵民曾经的生活场所和留存的瓦砾碎片随处可见,部分庙宇楼阁遗迹印痕尚存。
5高古城之内城
清雍正年间修建的高古城,后来历经修缮而成内外格局,内城在西,外城居东,相互之间由瓮城(圈)相连。内城主要是官府办公和活动的地方,设有书院和学堂,外城主要是居民区。
曾经丈量过高古城城墙的蒲荫奎回忆:内城城墙比外城城墙宽得多高得多,城墙底座宽一丈(3.3米)左右,高三丈六(12米左右),城墙底部均有土坎夯筑的裙墙,高约六尺(2米);城墙四角都有角楼。内城除南城墙外没有瓮城外,其余三堵城墙外均有宽约20米的瓮城(圈),外有宽约5米的护城河。
生于年的董运煌,年少时是高古城董新庄的“娃娃头”,经常带着一群同伴到高古城爬城墙、捉迷藏、掏麻雀。据他回忆:当时的内城城墙顶部宽2米多,可以行车马,庙宇楼阁不少。
年3月,按照蒲荫奎、吕成年等老人们的辨认,经高古城村委会测量,高古城遗址内城东、西城墙长约米,南、北城墙长约米。
高古城内城分布的主要建筑,有印记的至少有10处。
城门:位于东城墙正中,宽约三丈,外有瓮城与外城相连。
下衙门:也称书院,位于城门内右侧,坐北朝南,有衙门,衙门外尊立两只石狮(现存高古城六社),院内东西各有七间房屋相向而置,三间学堂坐北朝南。
南当铺:位于城门中轴线南侧,三间。
北当铺:位于城门中轴线北侧,三间。
土地庙:因庙顶原有一鼎小钟而被当地人称为钟楼。土地庙位于内城中轴线正中位置,坐西朝东,1.5丈宽、2.1丈深,庙内塑有土地爷,两边小鬼拿三叉板站立。庙顶原有小钟一鼎,庙内正中设置时辰台一尊,方寸圆盘石雕刻字模糊,时辰台现存于高古城四社蒲济林家。
上衙门:位于土地庙南侧,坐北朝南,约五间大小,应是官员办公的场所。
炮台:坐落于西城墙正中,三间大小,与土地庙、城门同处中轴线上。
无量殿:坐落于西城墙炮台南侧,坐西朝东,宽三丈深2.1丈,墙壁塑有童子拜观音泥塑,殿内正中塑有无量寿佛,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十八层地狱。无量殿曾有大钟一鼎,年被毁。
满姑殿:与内城西南角楼相依,一间大小。
玉皇阁:位于北城墙正中,宽1.5丈深2.1丈,内塑玉皇大帝泥塑,两侧塑童男童女。玉皇阁内原有大钟一鼎。
6高古城之营盘
驻防高古城的兵将,居住和训练的地方位于高古城内城南城墙的西南隅,此处被称为营盘,虽然部分场地已经被坟冢占据,但尚有遗存。老人们能够辨认清楚的建筑设施,至少有8处。
南涝池:位于南城墙外东南,系守城官兵专用。
营盘:位于南城墙外的南涝池西侧,是守城兵将的宿营地。
练兵场:位于营盘以西、西城墙以西,面积数千平方米。
点将台:位于兵马操练场西端偏中位置,坐西朝东。
演武厅:位于点将台以西,坐西朝东,约五间大小,主要是驻防兵将比武、议事的场所,现存基座印痕,留有瓦砾碎片。
跑马槽:位于演武厅向北约米处,属兵马操练场地盘。东起内城西城墙,向西延伸,现存宽约3米、长米的印痕。
旗台墩:位于跑马槽西端北侧十几米处,现存土墩高1米。
游击将军府:历任游击将军或千总办公场所。
7高古城之外城
蒲荫奎等老人们说,他们小时候看到的高古城外城城墙比内城城墙低而窄:外城墙高5米左右,宽约1米多。
年3月,按照蒲荫奎、吕成年等老人们的辨认,经高古城村委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测量,高古城遗址外城东、西城墙长约米,南、北城墙长约米。
老人们回忆,整个高古城的外城内,解放前后至少还有庙宇楼阁等建筑和场院等处所10处。
南门楼:高古城外城遗址现存两段沙土夯筑的城墙,属南城墙遗迹,两段残垣之间便是南城门楼,城门宽约3米,“大轱辘车可以进出”。南门楼上端盖有庙宇三间,每间一丈大小,内塑“福、禄、寿”三星佛尊。门楼的内墙上画有壁画,内容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主,如“诸葛亮舌战群儒”、“东吴招亲”等。
南城门楼西南方向是闫家院子和严家院子。出南门,曾有一条车道通往新城子堡(今新城子镇),车道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新城子路”。老人们回忆,新城子路靠近古城的那段,长有棵白杨树,他们称之为“树林林沟”。据传这些树是守城官兵所植,所以被称为“官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些树随着高古城的被毁而被砍伐。据老人们讲,这些树最细的树干可做檩条,最粗的树干一个人都抱不住,被砍伐前大都因缺水而成枯木了。
娘娘庙:位于南门楼东南,坐北朝南,一间大小。内塑子孙娘娘、送生娘娘等塑像,内墙壁画有描述西汉故事“韩信七岁击破缸”、“孔融四岁能让梨”的壁画。
注:韩信七岁击破缸、刘秀十二走南阳,都说的是自古寒门出俊才的事。孔融字文举,孔宙之子,孔褒之弟,最重要的是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名门之后。孔融少时因让梨成名,《三字经》里把他的表现传扬下来教育后人“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后来和王粲等六人被合称"建安七子"。曾先后任虎贲中郎将、议郎、北海相等职,后来因为获罪于曹操而被杀害。
三官庙:位于娘娘庙北侧,坐北朝南,三间大小,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此庙是曹姓人家(今河沿子村、永胜村的曹姓)的家府庙,据传有通往河沿子曹家大庄子的地道。
永昌县红山窑《曹氏家谱》载:永昌高古城三官庙系曹氏后代曹椿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建。
三官庙钟文:
上:天地水府中:大明启运下:六合水清
三官大帝陶镕礼乐锻炼甲兵
“大明陕西行都司永昌卫城西高古城北庄居住奉神赐嗣信士曹椿室人张氏室人张、杨氏女脑狮玉姐上侍母张氏洎会家善眷人等是日沐手奉香启奏”。“天地水府三教高真同垂圣选意者,椿等身居下土,命属上苍,衣食用度伏农而作己,兹因祖父曹文奉巡抚都御史牛公文,召募本堡耕种。生父廷美,廷美生四子,曰栋、曰椿、曰极、曰桂。堡内房屋三厅,堡外庄园一处,万历二十年丧父,庄田尽分曹椿营业。托神明而佑。获祈五谷以丰登,人安畜旺,虑遁疫寝水火盗贼不作。椿因乏嗣,启表诚心建立。三官大殿三楹。左右白衣观音圣母小殿二楹,住持盧六楹,永路前门楼一座,铸洪一口,三年告成,焚香延祝吉祥如意者”。
《曹氏家谱》中《高古城堡三官庙记》:
四川重庆府彭水县知县曹栋撰永昌卫儒学生员秦友德丹生员潘有益书生员弟曹桂篆生员至男曹毓英额。夫城而曰古,非明制也。又谓高昌筑奠,民居则曰高古城堡。堡属旧,旧末有一庙,以便明祀之奉。世宗二十八年,杨巡抚博设防守,立仓场,拓城池,而武安王修天驷房星神庙,次弟就绪。万历三十二年,馀弟曹椿呈我捐百金,建三官庙于堡外,正殿一间,转三间,左白衣观音殿,右圣母殿,迄三年告成。建庙为何?祈裕后也。不建于邑,而建于堡何?恋故土也。以堡为故土何?绍祖文父美箕裘之业也。业在则为故土,土在则为后虑。兄弟皆举子,椿孑如也,其年逾艾,谓无后为不孝之大,于是有神庙之建。又请馀言以记其事,余曰:上元天官赐福,绍祖父之业,享福厚之泽,不可不谓赐福也。中元地官,赦罪家温多败度,即加点检,得无由一言之乘,以行之衍,有罪而不及赦乎。下元水官,鲜厄孔子于陈蔡之间,即七十二贤,食以藜藿。椿凡民也,得无有构,造化之厄而未及解乎。夫赐福赦罪解厄,权在三官。
三官不得专之天也,是权也。有时乎不为三官用,而未人用者,修德是已。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天人之相,为咸通也。冯商好义,晚年得子,太史公曰:不愧科名,宁独僅僅所承祖桃,千载而大脍矣。人口何也?有一定之天,人当安之;有转移之天,则在修德。堕行之冥冥,是不知修德也。粉餙于声音貌,是无修德之实业。内而拔濯志虑不愧屋漏,而又恤灾睦隣,治棺慧以给无子之亲族,其视堕行之徒,大相远矣。天心眷顾,三官佑之,即乳而育克绍前业。人又将曰:百世之下,庙固僅存,曹氏子孙与庙俱永不佞。栋黍居兄列,谆谆以垂于后昆望之,又谆谆以友身修德之说告。是为记。
万历三十四年岁次丁末夏吉旦侄男曹毓芬、毓芳、毓华、毓芝、毓籣仝立孙男曹盘石羽石汪晏。
文昌殿:位于娘娘庙以东,距南城墙约10米,坐南朝北,三间大小,内有壁画,还有大成至圣、文昌帝君牌位。文昌阁的两块柱顶石,至今还在原地,遗址留存大量青砖瓦砾碎片。
观音阁:位于外城与内城相接的瓮城门左侧,坐西朝东,三间大小。庙内供奉三尊佛像,观音菩萨塑像倒坐于董台,金童玉女两边肃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顺坐,内悬修善布施匾一块。
里涝池:位于外城东北角,方圆千余平方米,底深约五六米。
杨家腰门:位于外城北城墙中段略东位置,距外城东北角近米,距西北角约60多米,无顶敞开,夯土门柱。杨家腰门与南门楼相距米,距今单山坝干渠北侧的北门楼米。三座门楼处于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实为外城内的主干道,出南城门延伸到新城子路,出北门楼延伸到*山寺。
杨家腰门外曾有杨家东店和杨家西店,三五间,腰门东北角是屈家场,居住着今高古城四社的屈姓人家。周围还有其他人家。
8高古城外城之外
杨家腰门以北的“城郊”,原有庙宇等建筑约8处。
龙王庙:位于外城东北方向,距外城东北角城墙米,坐北朝南,共5间,每间宽一丈。龙王庙没有佛爷,但供奉着“本境龙王”、“顺济之神”、“山神爷”、“土地爷”、“牛王马祖”的牌位,还挂有一块上书“泽沛生民”的匾额。原来的龙王庙不知何时被毁,民国三年,人称“董师傅”的董运兴(今居高古城六社董开生之祖父)筹资修复而成,“泽沛生民”匾额由焦永熙(字秀实,今河沿子村八社人)撰写,刻有董运兴和焦永熙的名字。如今,龙王庙遗址的地基轮廓基本清晰,东西长约16米,宽约5米,遗存大量瓦砾。龙王庙旧址,已被高古城四社民宅围拢。
董家碑:位于龙王庙东南方向米处,留存碑座。蒲荫奎回忆,他看见的董家碑是青砖砌成的,高约1.5米左右。这座碑是当时驻防高古城的官员给董姓兵户人家(今高古城村、河沿子村董姓家族的先辈)修建的,以奖励他们守城有功。当时,董姓兵户人家每年可领官府赐赏的三石六斗粮食。董家碑东侧,曾有民居“董家房房”,应是董姓兵户或董氏八房先祖民居。
北门楼:与外城南门楼南北呼应,距离南门楼米,现存两座高2米的土墩。老人们回忆,北门楼两侧没有城墙,都是居民区,曾盖有门楼,规模与南门楼相似略小,内塑着一尊九头佛。
藏经塔(又名喇嘛台):夯土筑,坐落于北门楼通往*山寺的马路西侧,距离北门楼33米,年遭拆除,经卷俱焚,现存一座1米多高的土墩。
北大寺:位于喇嘛台向北偏西55米处,坐北朝南,约5间,中间一间塑有大佛,十八罗汉分列两边。现存大量瓦砾。
禅房:分列北大寺两侧,共18间,9间坐西朝东,9间坐东朝西。曾是喇嘛们居住念经、向信徒提供斋饭的场所。
北涝池:位于北大寺东侧,属喇嘛们专用,附近居民饮用涝池水,须向喇嘛们缴费,1桶水1个麻钱。解放后,此涝池是高古城四队人畜饮水的主要蓄水场所。据传,原有一棵树锯不倒。
山门:位于北大寺东北处,是高古城通向*山寺的门道。
9古城之殇仅在十年间
规模宏伟的高古城,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呈现在古城民众的视线中,然而,此后短短十余年,这座规模浩大的古城就消失了。
许多老人回忆起一幕幕毁城的场景时,无不扼腕叹息。
知情人回忆:二十世纪50年代初,高古城附近的生产大队建库房、修学校、办农场,人人看中了古城建筑上的木头,你争我抢,几个月时间就把城内外的建筑拆除了,只剩下城墙。年开始,高古城大队和相邻生产队因平田整地所需,拆除城墙后拉运到农田当粪土。年前后,整座古城消失殆尽。
了解古城昔日之盛况,目睹今日古城城址的坑坑洼洼,谁人不痛惜?
古城遭毁,文物尽失,如今能够公开看到的唯一文物,就是存放于今高古城村六社村落的一对石狮子,那还是当年被邻村百姓拉到水渠口子上当做石头使用期间,被董新庄人拾掇来的。
10高古城石狮
今永昌县红山窑镇高古城村六社村村庄中央的十字路口,东西走向的马路两侧雄踞着两只石狮。两只石狮被村民们安置为坐西朝东方向,一来是寓意迎宾,二来也有据守之意。以前,这对石狮一南一北相向而立于附近十几米处。年,村庄中修建了水泥马路,村民们把石狮请到了十字路口。
高古城六社俗称董新庄,是因为这个社的村民大部分是董姓,由高古城迁移到此处而新建了这个庄子,定名为董新庄。
这对石狮出自高古城内城,曾经坐北朝南雄踞于内城城门内右侧的下衙门门口,据说曾有一只小石狮陪伴,后来不知去向。
石狮一雌一雄,高约1.2米,系工匠用巨石凿刻而成,雌狮口含“绣球”,脚蹬高1米的石床,威武相当。雌狮口含的“绣球”早被歹人砸碎石狮嘴巴盗走,原来的石床也不知去向。所幸董新庄的民间工匠董运煌心灵手巧,年,他用水泥复制了一只“绣球”,修复了石狮的嘴巴,用混凝土筑造了两尊石床。
关于石狮的问世年代,众说纷纭。
一说石狮具有多年历史,因为焉支城建于东晋永嘉五年(公元年),石狮有可能因焉支古城而问世。
第二种说法是石狮存世年左右,因为焉支城在明朝洪武年间被重修并更名为高古城,石狮有可能“生于”洪武年间。
第三种说法是石狮问世近年,因为高古城的重建时间是清代雍正年间,下衙门可能建于此时,石狮也有可能问世与此。
石狮的存世时间终究未能考证,高古城的村民们期盼着文物部门能够给以鉴定。
高古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毁时,这对石狮被近邻的河沿子村民们“先下手为强”拉到冯家庄庄(今西河灌区西金干渠四支以下、五支以上)附近的土渠上,专门用于堵水口。
年,董新庄的村民建议请回石狮。于是,董天书、董天有等七八个村民用两辆大轱辘车,将石狮请到了董新庄。
年,高古城民众策划旨在保护高古城遗址的“沙盘行动”,并计划复建龙王庙等建筑,这对石狮,将重返故里了。
高古城附近兴起的“永昌县供港蔬菜种植基地”蓄水池
作者简介董开炜,年10月生于永昌县红山窑镇高古城村,现为兰州晨报首席记者,金昌、酒泉、嘉峪关记者站负责人。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屡有新闻作品获全国、省级新闻奖。
励志格言:
1、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
2、微笑拥抱每一天,做像向日葵般温暖的女子。
3、别小看任何人,越不起眼的人。往往会做些让人想不到的事。
4、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5、我们什么都没有,唯一的本钱就是青春。梦想让我与众不同,奋斗让我改变命运!
6、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7、自信的生命最美丽!
8、学会宽容,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
9、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10.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11、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
12、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13、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14、只做第一个我,不做第二个谁。
15、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16、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7、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18、带着感恩的心启程,学会爱,爱父母,爱自己,爱朋友,爱他人。
19、用爱生活,你会使自己幸福!用爱工作,你会使很多人幸福!
20、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
奋斗
河西文艺平台简介
编辑团队
主编:刘鉴慧
编辑:肖桂林
主播:纪丽君
法律顾问:罗文虎
推广:汪开授韩世泰陈春生王玉霞柴志华
投稿须知
1、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和近照一张,文末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