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不归
时光如梭催人老,转眼日子就不保。
六月十九技能来,八月二十上机考。
加油吧,铁子们~~~
中医诊断学今日计划一、绪论
二、望诊
——《考点绝杀》19-24页
重点提要1
绪论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助理不要求):司外揣内;见微知著(通过局部微小变化,测知整体情况);以常衡变。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2
望诊
1.望神:
得神→少神→失神(精亏神衰、邪盛神乱)
假神(重病患者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假象)
2.神乱:
焦虑恐惧-脏躁;
狂躁不安-狂证;
淡漠痴呆-癫病/痴呆;
猝然昏倒-痫病
3.常色:主色和客色;病色:善色和恶色。
4.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5.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6.*色:主脾虚、湿证
7.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8.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9.《素问·刺热》分候法(助理不要求):
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
10.形气有余:肌肉坚实,食欲旺盛;形盛气虚:肉松皮缓,食少懒动,乏力气短
11.坐而喜仰,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肺实气逆
12.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昏眩——气血俱虚或脱血夺气或肝阳化风
13.小儿头发稀疏*软——肾精亏损;小儿发结如穗,枯*无泽,伴见面*肌瘦——疳积病
14.突然片状脱发,脱落处显露圆形光亮头皮而无自觉症状(斑秃)——血虚受风
15.头发已脱,头皮瘙痒、多屑多脂——血热化燥
16.五轮学说
目内眦及外眦-心-血轮;
黑珠-肝-风轮;
白睛-肺-气轮;
瞳仁-肾-水轮;
眼胞-脾-肉轮
17.全目赤肿——肝经风热
18.目睛凝视(瞪目直视、戴眼反折、斜视)——肝风内动
19.睡眠露睛: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常见于吐泻伤津和慢脾风的患儿
20.瞳孔缩小:川乌、草乌、毒覃、有机磷类农药、吗啡、氯丙嗪药物中毒
21.瞳孔散大:颅脑损伤、出血中风病;临床死亡的指征;青风内障、颠茄类药物中毒
22.口撮:见于小儿脐风
23.口唇赤肿而干——热极
24.人中满唇反,久病而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称“人中满唇反”——脾气将绝
25.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盛,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涸,精不上荣,见于温热病的晚期
26.咬牙齘齿——热盛动风;睡中齘齿——胃热或虫积,正常人
27.牙龈红肿疼痛——胃火亢盛
28.牙宣(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肾虚或胃阴不足
29.牙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
30.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肺胃热毒壅盛;咽部嫩红,肿痛不显——阴虚火旺;咽喉淡红漫肿——痰湿凝聚
31.瘿瘤:颈部结喉处有肿块突起,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32.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33.手足颤动——血虚筋脉失养;手足蠕动——阴虚动风
34.斑: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35.疹: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36.痰液:
痰*黏稠,坚而成块——热痰;
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寒痰;
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湿痰;
痰少而黏,难于咯出——燥痰;
痰中带血,色鲜红——肺阴亏虚;
肝火犯肺;咳吐脓血腥臭痰——肺痈
37.清涕——外感风寒;浊涕——外感风热
38.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鼻鼽)——风寒束于肺卫;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鼻渊)——湿热蕴阻
39.小儿指纹:
风关-邪气入络;气关-邪气入经;命关-邪气入脏腑;
指纹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40.小儿指纹(红紫辨寒热):
鲜红-外感表证、寒证;紫红-里证;
色青-主疼痛、惊风;淡白-脾虚、疳积;
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历史文章中基1
中基2
中基3
中基4
中基5
中药1
中药2
中药3
中药4
中药5
中药6
方剂1
方剂2
方剂3
方剂4
方剂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