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刘渡舟肝病的辨证论治
TUhjnbcbe - 2021/11/20 18:04:00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nb.ifeng.com/a/20190611/7453135_0.shtml
刘渡舟:肝病的辨证论治

对肝病的治法,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并有许多发挥,其中比较杰出的是清人王旭高的治肝八法(载于《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氏从疏肝理气法开始,层层深入,条理清楚,全面地论述了肝病的证治。

肝病表现复杂,变化多端,然从其发病来看,多从肝气郁结开始,进而可以及血,化火、伤阴、阳亢以至动风。现根据自己的体会,遵循肝病的变化规律,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肝病的证治。

一、肝气郁结

肝气喜条达、舒畅,畏抑郁和拂逆,因郁则气结而不疏,拂逆则气屈而不顺,因而影响肝的疏泄和生、升的功能,发为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开始病在本经,继而可侵犯它脏,如上犯肺、心,中逆胃、脾等,多为临床所习见。

1.1肝气郁结

症状:胸胁发闷,甚则胀痛,不欲饮食,善太息,嗳气则气闷得舒,面色发青而神情抑郁。脉弦,舌苔白。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用方:柴胡疏肝汤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香附、郁金。

1.2肝气冲心

证侯分析:肝气冲心,能使心之血脉涩滞不利。

症状:除有肝气郁结的症状外,出现心胸疼痛,甚则痛闷欲绝。脉沉弦迟涩,舌边尖青暗。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

用方:失笑散与金铃子散合方。

组成:川楝、延胡、蒲*、五灵脂。

此方亦治冠心病患者因气恼而出现心胸痛闷不堪,或掣及肩背等症状。

1.3肝气犯肺

证侯分析:肝气横逆太甚,可上犯于肺,迫使肺气不得下降而为病。

症状:除肝气郁结的症状外,突然胸痛,暴然气喘,胸中憋闷,呼吸不利。脉弦直,舌苔白。

治法:疏肝利肺理气。

用方:三皮汤(自拟方)。

组成:桑白皮、瓜萎皮、陈皮、杏仁、香附、郁金、苏梗。

1.4肝气犯胃

证侯分析: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胃的功能,使胃失和降,亦称“肝胃不和”。

症状:脘腹胀痛,呕吐酸水,嘈杂不适,脉弦滑,舌边尖红,苔白腻。

治法:疏肝和胃。

用方:萸连二陈汤(自拟方)。

组成:*连、吴茱萸、川楝、陈皮、半夏、茯苓、生姜、焦栀子。

1.5肝气乘脾

证侯分析:肝气乘脾,先因脾气之虚,然后肝气方得乘之,致脾不健运。

症状:胁腹皆胀,四肢无力,饮食不振,食后胀满。脉弦按之软,舌淡苔白。

治法:疏肝补脾。

用方: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炙甘草、茯苓、半夏、生姜、陈皮、木香、砂仁。

二、气病及血

肝气不疏,日久不愈,可使肝的血脉瘀滞,发生气滞血瘀的症状。

2.1肝痹

症状:胁痛如锥刺,日轻夜重,得热则减。脉弦,舌边紫暗。

治法:疏肝活络。

用方:旋复花汤加减。

组成:旋复花、红花、茜草、当归须、青葱管、紫降香。

若服上药效果不明显,为病重药轻,可酌加炒山甲、?虫等破瘀之药。

2.2肝脾肿大

症状:胁下痞硬,疼痛不舒,面色黧黑,脘腹胀满,天气改变,则肝区隐隐疼痛。脉弦而涩,舌边有瘀血斑。

治法:疏肝活络,软坚消痞。

用方:柴胡桂枝汤加减。

组成:柴胡、*芩、*参、炙甘草、半夏、生姜、红花、茜草、赤芍、桂枝、生牡蛎、鳖甲。

此方以小柴胡汤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桂枝汤调和气血营卫,加红花、茜草活络;生牡蛎、鳖甲软坚消痞。此方须久服才能收效,亦可用治早期肝硬化。

若其人肝脾肿大,而又有如下阴虚之证: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低烧不退,舌光红无苔,脉来弦细或数,应治以滋阴柔肝,活络消痞。方用柴胡鳖甲汤(自拟方),药物组成:柴胡、鳖甲、生牡蛎、丹皮、白芍、红花、茜草、苏木、生地、沙参、麦冬、玉竹。此方的特点是活络而又滋阴,消痞兼能柔肝。

参考近代名医沈绍九“柔肝当养胃阴”之说,方中以“益胃汤”滋肝胃之阴,配以平肝活血与软坚消痞之品,临床效果较好。应用此方须注意加减,如吐衄的,应减红花、茜草、苏木,加白茅根、玄参;低烧夜甚的,加龟板、地骨皮;腹胀而大便不爽的,加紫苑、枳壳、枇杷叶。此方对肝炎出现白球比例倒置的,用之也有效。

三、肝气化火

肝气何以化火?因气郁则阳抑,气阳不伸,久则化火,古人说“气有余便是火”。肝火既成,逞其势力,可有以下诸证。

3.1肝火上炎头目

症状:头痛,目赤或痛,颊赤,心烦,急躁喜怒,口苦,或耳中疼痛。脉弦而数,舌边尖红绛。

治法:清泻肝火。

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夏枯草、*芩、栀子、丹皮、白芍、生地、菊花。

3.2肝火扰心

症状:心烦不寐,口苦,舌糜。脉弦数,舌赤。

治法:泻肝清心。

用方:加味*连导赤汤。

组成:*连、栀子、生地、竹叶、木通、丹皮、白芍。

3.3肝火犯肺

症状:咳嗽或气喘,胸胁发满,口苦,咽干,大便不利。寸脉弦数,舌红,苔薄*。

治法:清肺柔肝。

用方:清肺汤(自拟方)。

组成:枇杷叶、瓜蒌皮、杏仁、石决明、沙参、天冬、麦冬、石斛。

3.4肝火挟湿下注

症状:胁痛,口苦,心烦,小便短赤灼痛,妇女或见阴部瘙痒及带下粘秽等证。脉弦数或弦滑,舌苔*腻。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柴胡、龙胆草、栀子、*芩、土茯苓、木通、泽泻、当归、车前子。

四、肝气化火伤阴

肝气化火以后,必然内伐肝肾之阴,阴虚则津液不润,而使肝气不柔,其横逆之势更为突出。亦有胃阴先虚,续发肝阴不足,而使肝胃气逆为病,在此一并介绍。

4.1肝火下伤肾阴

证侯分析:“肝肾同源”,故肝火旺则伤及肾阴。

症状:烦躁,面赤,目赤带眵,性急易怒,阳易勃起,梦遗走泄,腰腿痠软,五心烦热。脉弦而尺部细数,舌光红无苔。

治法:滋肾清肝。

用方:知柏地*汤加味。

组成:生地、熟地、丹皮、白芍、知母、*柏、龟板、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

4.2阴血不足,肝气郁结

症状:胸胁胀满,或发生疼痛,心烦,口渴,咽干,五心烦热,唇红,颊赤;妇女则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时冷时烧。脉弦细,舌红苔薄。

用方:丹栀逍遥汤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生地、丹皮、栀子、麦冬、玉竹、香附、郁金。

4.3胃阴不足,肝气郁结

症状:胸胁发闷,心下痞塞,噫气不除,口燥咽干,尤以睡醒后明显,自觉胃中灼热,心烦,食减,甚厌荤腥。脉弦细,舌红绛,少苔。

治法:滋胃柔肝。

用方:益胃和肝汤(自拟方)。

组成:麦冬、玉竹、生地、沙参、枇杷叶、荷蒂、川楝、白芍、佛手、郁金。

4.4伤阴动血

在上述阴虚气逆的情况下,其中每有伤阴动血,出现吐衄,其治法当用张景岳的化肝煎(丹皮、白芍、栀子、青皮、陈皮,泽泻、土贝母),亦可酌加生地、玄参、白茅根等药。

按:肝气郁结,初起而肝阴不伤者,可用疏肝理气法。日久化热伤阴之后,多为血不制气,阴不潜阳,因而发为肝气化火伤阴,其治法则与前者迥然不同。若误用疏肝理气法,必然促其病情恶化。清代名医魏柳洲说,“阴血虚则肝叶柔而下垂,阴血不足又加怒火,则肝叶燥而升举”。魏氏的肝叶垂举之说,虽不足信,但是,血虚之后,肝气一定横逆,这是必然现象。因此,治疗阴虚的肝气逆,主张甘寒凉润,忌用香燥辛热,以防劫阴。这一学说的出现,是受了叶桂的养胃阴学说启发,并由魏柳洲、王旭高等人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理论体系,划清了“疏肝”与“柔肝”的界线和治疗阶段,丰富了肝病的辨证论治。

五、肝阳上亢

在肝阴虚的情况下,可导致阴不潜阳,肝阳上亢的病症。

症状:头目眩晕或者胀痛,满面潮红,耳鸣,目涩,口渴,心烦少寐,下肢无力。脉弦滑或洪大,舌红少苔。

治法:滋阴潜阳。

用方:滋阴潜阳汤(自拟方)。

组成: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龟板、白芍、生地、牛膝、益母草、丹皮、玄参。

若肝阳上亢而血压高的,根据个人经验,可用五味潜肝散(自拟方)。组成及用法: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玄参、白芍各等分。碾成粗末,和匀,每次用一两,煎汤代茶,待药汤变淡,换掉再煮。此方降压功效缓慢,但能持久,且无任何流弊,宜于久服,惟大便溏的,不宜服用。方中用石决明潜阳凉肝,白芍平肝凉血,玄参清浮游之热、滋水上润,决明子清头目、降热下行、又滋肝肾,夏枯草清肝热以保肝阴。

若肝阳上亢之证,其人又有心阴不足,症见: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聂聂而颤,心烦少寐,脉见结代,舌红少苔者,治宜滋心阴,潜风阳,用三甲复脉汤加减。药物组成:炙甘草、生地、麦冬、五味子、阿胶、鸡子*、龟板、生牡蛎、生鳖甲、白芍。此方本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方法,药用阿胶、鸡子*等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血,功效为胜。然此证非三、五剂所能取效,可做成丸剂久服。

六、肝风内动

肝之气为风,若肝肾阴虚,阳亢无制,则可引动肝风。叶天士说:“肝阴虚,风上巅”,又说:“肾液不营,肝风乃张”。由此可见,肝风为病其本在于精血之虚,其标则是阳气之变动。王旭高通过临床观察,提出了“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多”,其说对指导临床治疗很有价值。

6.1肝风上冒巅顶

症状:头目眩晕,呕恶,项部强直,舌颤或歪斜。脉弦,舌红。

治法:镇肝潜阳熄风。

用方:镇肝潜阳汤(自拟方)。

组成:紫石英、石决明、珍珠母、女贞子、白芍、生地、玄参、淡菜。

6.2旁走四肢

症状:四肢抽搐或发麻,或手颤,肩背窜痛,或口眼喎斜,或肌肉萎缩,体倦无力。脉弦细,苔薄或无。

治法:养血熄风。

用方:养血熄风汤(自拟方)。

组成: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炒胡麻、钩藤、天麻、桑寄生。

加减:风胜串痛,麻木、面喎者,加全蝎、僵蚕平肝熄风;血液不足,而肌肉萎缩者,加玉竹、石斛滋液为佳。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尚可加红花、茜草、桃仁、鸡血藤、生地等药。

七、小结

以上简单介绍了肝气郁结,气病及血,肝气化火,化火伤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六个类型证治,这些证候之间是相互联系,并有其规律可循。其他各脏腑的病变也像肝病一样,各证型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因此,运用脏腑辨证时,不能把一证一方孤立起来,必须掌握脏腑病机及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为中西医结合创造条件。

欢迎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渡舟肝病的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