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技术科学中,与人接触最广又最为人们关心,甚至许多人在业余时间也钻研的,莫过于医药科学了。这是因为每人都会生病,每个家庭都曾为病人焦虑过,因而许多人就喜欢阅读医书,收罗治病、养病的经验和药物方剂等,自行诊断和自行用药。
自行用药是人类长时期的一个习惯传统,但自行诊断和自行用药还是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为我们毕竟是“门外汉”。所以建议大家,如有条件,还是不要这样做,因为毕竟人命关天呐!
从以下五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存在的问题
1.掩盖病情,延误治疗时机,诊断病因不是很容易的,同样的发热、疼痛、咳嗽等可能是许多疾病的表现。即使是有经验的医师还要依靠各种检查,才能明确疾病的诊断。因此,就算我们自行用药物解除了症状,但如果疾病是属于严重的,那么症状被解除后,只能是麻痹病人,使疾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例如用止痛剂解除上腹部疼痛可能会延缓心绞痛或胃肠管的肿瘤的确诊和治疗。
2.掌握药物剂量的问题,许多药物的剂量是要根据个人的年龄、体重和病情而定。虽然药方上有注明用药剂量,但一般介绍的却是较低量的。特别是一些作用强或副作用大的药物,如抗感染、抗代谢、强心和调整血压和呼吸等,即使在医师严密观察下尚且会发生用量不足而收效不大或用量过剧而引起严重副作用,何况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半吊水”呢。因此,药物的服用必须按照医嘱使用,才会收到效果。
3.用药时容易忽略药物的反面作用,当人感到胃痛或腹部不适时,很容易想到用小苏打片或颠茄酊剂来中和胃酸。但对于心力衰竭或肾炎而有浮肿的病人来说,那就是雪上加霜,因为数片小苏达的含钠量很容易抵消病人长期限盐的努力。又如颠茄酊可以促使隐性或正在被药物控制中的青光眼发作。
4.对于使身体感觉舒适的药物,如安眼、止痛、麻醇、镇静、兴奋等类,如果由病人本人自己掌握,很容易宽容自己而多用,因此很容易对药物养成依赖性,甚至上瘾。其中有些药物久用以后,如氨基比林等还会抑制血内白细胞等的生长,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5.治疗自己或治疗亲朋好友时,还经常受到主观感情的限制。人总是希望所遇疾病是良性或轻病,医院检查、治疗,所以不愿说出实情。另一种人是把疾病估计过重,把自己的焦虑传布给家人,造成紧张空气,搞得大家束手无策。因此,医学界长期以来有“医不自治”的谚语,这主要是为了消除诊病和治病中的主观成分。
现如今,市面上“药店比米店多”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很普遍,这种现家的形成,就是商家针对不少人自行诊断,自行用药的主观意断行为而应运而生的。有些不良药店员工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向购药者推荐多种新药、贵药、营养药等,夸大用药效果,这样不仅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甚至也许会延误病情。所以,小编建议各位病友,医院治疗,至于一些小病小痛,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去药店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