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念顺口溜识野菜
小时候,挖野菜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拿着小铲刀或镢头,挎着小篮子,蹦蹦跳跳地到田间、崖头、河滩上挖野菜。
长辈们言传身教,编了许多顺口溜让我们认知各种野菜。例如:
“扁柱芽(扁蓄),满地爬,发芽早,人吃它。”
“苦菜子,叶细长,连根拔。”
“荠荠菜,叶有齿,冬春采,根儿细。”
“掐不齐,(野草名,不能吃),像荠菜,细辨认,不要采。”
“婆婆丁(蒲公英),叶儿大,根儿黑,出白水。”
“蓬子菜,针针叶,要吃它,嫩时采。”
“老牛干(野草名,不能吃),像苦菜,叶宽短,吃了上西天。”
我祖母常说:掐不齐、老牛干等千万不要挖,这些吃了会中毒的,轻者拉肚子,肿脸,重者能丢命。俺村石头他奶奶吃了老牛干,昏迷了一天,幸亏被老中医给救过来了,一定要接受教训啊!
野菜有它的生长规律,挖野菜春天最宜。早春可挖荠菜、苦菜、婆婆丁、扁柱芽等。仲春可采面条菜、扫帚菜(地肤)、灰菜(藜)等。初夏可采蓬子菜、刺槐花、榆树叶、榆钱儿、野瓜蒌、野茄子等。盛夏雨水多,可采野英庆、马扎菜、(马齿苋)等。秋季可挖荠菜、野蒜,采地瓜叶,还可采一些野果子,如酸枣、碌柱芯(茜苹果实)、烟油(颠茄果实)。冬季可挖荠菜,采国槐豆。因时制宜,可采到味道最佳的各种野菜。
采野菜野菜的口味也不同。略带甜味的是茅根草(白茅)、婆婆丁、刺槐花、榆钱儿;苦一点的是苦菜子、苣苣芽、国槐豆;辣一点的是野蒜;酸一点的是酸枣、马扎菜、蓬子菜、碌柱芯;涩一点的是柳树花、灰菜、地瓜叶。无异味、最好吃的是婆婆丁、荠菜、野英庆、扫帚菜、扁柱芽、面条菜;最难吃的是萋萋菜和干地瓜蔓叶。
02野菜吃法多
根据野菜的品质和口味,家乡人总结出一些烹饪野菜的方法。
如:直接生食。苦菜子、荠菜、婆婆丁、张芽子、野蒜、野瓜蒌、碌柱芯、苘薄朵、烟油、刺槐花、榆钱儿等,洗净后可以生吃。这种吃法不破坏菜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凉拌。马扎菜、蓬子菜、灰菜、荠菜等用开水焯一下,浸泡一会,挤干水分,加蒜泥、醋、盐等凉拌,清爽可口。
馇小豆腐。先把浸泡过的大豆在碓臼里研成豆沫,在锅内煎成饼。再把荠菜、苦菜、苣苣芽、萋萋菜、婆婆丁(任选一种)等,用开水焯一下。锅内葱盐爆锅,加水烧开,放入豆沫饼和野菜煮开锅。还有一种省油的做法,先把浸泡好的野菜爆锅炒后,添水烧开,加入干豆面糊烧开。前者口味佳,后者口味差。
做稀饭。这是多数家庭的做法。把野菜用开水焯过后,切成段放锅内加水烧开,加点盐,加面糊(白面、玉米面、小米面、高粱面、地瓜面皆可)熬成稀饭。
蒸野菜饼子。荠菜、扫帚菜、面条菜、扁柱芽、地瓜叶、榆钱儿等,剁碎后,与玉米面,高粱面或地瓜面拌和,做成饼子或窝头蒸熟。如加少量豆面和盐,口感更好。
熥布儿。刺槐花、榆钱儿、扫帚菜、扁柱芽、面条菜、鲜地瓜叶等,与玉米面拌和,在锅内熥熟。
包包子。嫰柳树芽(连花朵)、刺槐花、扫帚菜、荠菜、面条菜等,剁碎,加猪肉,韭菜、油盐等调成馅,与面粉包成包子,蒸熟。可以用圆葱代替韭菜。
包饺子。原料同包包子,菜要剁细,调料更讲究,可放海米或扇贝丁。
03救命的菜
以上这些烹饪方法,是正常年景或“半年糠菜半年粮”的家庭做法。若遇灾荒之年,这些野菜就成了宝贝,成了救命之菜了。
单靠野菜还解决不了困境,人们还要扩大采食范围,如树叶、树皮、国槐豆,甚至玉米皮、玉米棒。
我亲历过两次大灾之年。
一次是年,我和家人曾吃过麦麸、谷糠、柳树叶、刺槐叶、团柳叶、枣树叶、国槐豆等。这些鲜树叶子,采回来洗过,煮过,放在大盆里浸泡着,一天要换两次水,泡过三天后,涩味轻一些就可以吃了。做法主要是做菜饭和菜饼子。
是年,我家把屋后一棵长了20多年的刺槐树砍伐了。先是吃其花朵,后吃树叶,然后锯下树枝烧火,最后锯倒树干,劈成碎块做烧柴。
另一次是年,灾情比年还严重。那时,我在师范学校教师食堂就餐,每月口粮由30公斤降到27斤,后又降到24斤。粮食不够吃,食堂就用瓜菜来代替,多吃稀的。农村人均口粮最少时每月7斤,曾吃过干地瓜蔓、干地瓜叶、花生茎叶和玉米秸秆、玉米皮、玉米棒子制作的所谓“玉米淀粉”。
那一年,我年近9旬的老祖母,因为营养不良去世了。
野菜营养价值高,除了食用,还有不可替代的抗病治病作用。如:茜草、蒲公英、马齿苋、藜、小蓟、白茅、苘种子、扁蓄、野瓜蒌、颠茄等,都是重要的中药材。
现在许多人对野菜还是念念不忘,时不时地弄点野菜,调剂调剂口味,吃个新鲜,这也算是一种乡愁吧!
文
孙景璞
原文发表于《烟台晚报》
原标题: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