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在炎炎夏日开播了,同时也带来了一波热烈的讨论,给这个节目又添了一把火。
首发舞台的花絮中,于文文说了一句“我不是女人,我从来不做指甲”引发热议。
大数据推送给我的全是网友怒骂:
“你不是女人,你来浪姐干什么,你去隔壁披荆斩棘当哥哥去啊。”
“在这立什么人设,媚男。”
“不做指甲就不是女人,她有没有脑子啊?”
......
我迷惑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句玩笑话罢了,没有想到竟然会掀起了如此之大的“腥风血雨”。
在阿特伍德的新作《猫眼》中,主人公伊莱恩也遭受过类似的质疑。
伊莱恩为举办画展,接受采访。
女记者问伊莱恩,是不是女性更难取得成功?有没有受到歧视或者被低估?生孩子呢?有什么问题?
伊莱恩说自己的丈夫对自己很好,他很支持伊莱恩,在经济方面给予她不少帮助。
女记者仿佛抓到了突破口,问出了十分锐利的问题:“这么说,你不觉得接受男性的帮助有损人格吗?”
“女性也一直在帮助男性,”伊莱恩回答道,“男女双方本就是互助的关系,女性接受些男性的帮助有什么不妥吗?”
非常漂亮的回答,女记者依旧不依不饶发问:“很多人说你是女权主义画家,你的女权思想从哪里来的?”
伊莱恩被问的莫名其妙:“我讨厌搞什么*派,我对从前所谓的‘隔都’深恶痛绝。”
这次换女记者不解了,继续问道:“那么为什么你要画女人?”
“你说我该画什么?男人吗?”伊莱恩反问,“我是个画家。凡是画家都画女人。鲁本斯画女人,雷诺阿画女人,毕加索画女人,都画女人。画女人有问题吗?”
这段内容详见《猫眼》第四部分“致命的颠茄”中第16小节。伊莱恩面对女记者的咄咄逼人,给我对“女性主义”的答案。
最近几年,女权主义这个词逐渐大行其道,女权主义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好像从杨笠的脱口秀开始,在各种社会事件和新闻中,多出了一群“女战士”的身影,她们疯狂输出自己的观点,引发一系列的争吵甚至撕逼。
我现在对于“女权”这两个反而有些避而不谈了,感觉这个词被赋予了太多的标签,首当其冲的“戾气”二字。
仿佛远远看到这两个字,就能看到它背后熊熊的火焰,让人避之不及。
其实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近两年经济形势不好,再加上国家开放二胎*策,本就充满性别歧视的职场更不愿意雇佣女性。再加上时不时的新闻爆出各种杀妻案件,“每天一个恐婚小技巧”让广大女性的压力越来越大。
恐慌又无助,不知何去何从的女性同志们,在网络中找到了宣泄情绪的渠道。
但这种发泄渠道是大错特错,导致更多的人被误导。
“女性主义”(feminism,或译为“女权主义”)一词充满多方的误解。
人们(包括一些女性主义的提倡者)普遍认为,女性主义就是反对男性特权,更有极端者认为,女性主义就是脱离男性的影响。
一些女性主义的异议者甚至讥讽说,女性主义是“女拳”,随处发泄着对男人不满的仇恨和“厌男症”的表现。
稍作了解就会知道,女性主义并不等于仇男。
很明显,无论是于文文说的话,还是评论区的冷嘲热讽,其实本质都是一种“厌女”。
更明显的是,《猫眼》中的女记者讲“画女人的画家”与“女权主义”划上了等号,这是多么的荒谬。
可荒谬的事情还在不断发生,更多的人站在上帝视角,举着“维护女性利益”的旗帜,去进行宣判,去伸张正义。
在《猫眼》这本书中,伊莱恩和小姐妹们好奇“性”究竟是怎么样的,她们用“胡萝卜”“牛舌”等词语,来形容她们未曾经历过的事情。
孩子们明明很好奇,可是大人却像是在隐藏什么邪恶一般,躲着、藏着、掖着,避而不谈。
“有很多事情她们都不讲,在她们和我们之间,似乎横亘着一条海峡,深不见底。海峡就是沉默造成的。
有什么脏东西,她们都会用报纸包上好几层,再拿绳子系紧。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可见人的东西滴到刚打过蜡的地板上。她们的晾衣绳上挂满了内裤、睡衣、袜子,这些都是脏东西。她们每次都反复搓洗,最后那水都变得灰不溜丢,甚至黏糊糊的。当然,对于马桶刷、马桶坐垫和细菌之类的东西,她们也很熟悉。
这个世界就是肮脏的,不管她们怎么清洗都一样。我们也清楚,她们没有兴趣回答我们那些污秽的小问题。所以,我们就自己琢磨,结果越琢磨越害怕。”
现在有很多文章都在科普女性在备孕、生育、养育孩子中,会遇到的一些困难与问题。
因此,“女性主义”又被贴上了“不生孩子”的标签。
好像一个女人如果决定自己要生孩子,那她就是个大傻子。
但正确的女性主义不应该是“我知道这个过程很艰辛,但我依旧选择迎接这个小生命”吗?
这份女性力量,不才是值得我们人人歌颂赞美的吗?而且这样也更容易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呀?
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母亲并不会告诉我们性爱和生育会有哪些注意事项,会带来哪些危害,会有哪些好处。
这是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但这是女性自身带来的。
阿特伍德真的很神,《猫眼》这本书中,看似是在讲述女性之间的友谊,却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将女性成长过程中,遭受的那些来自女性之间的误解、攻击、歧视、批评展露出来。
女性如今所面临的状况,除了男权社会的因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女性之间带来的伤害导致的。
我想,阿特伍是德想通过《猫眼》这本书,让我们看清“女人”的真面目,再与之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