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常用除草剂的药害症状及诊断
TUhjnbcbe - 2023/5/26 21:47:00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除草剂药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不同除草剂对作物的伤害症状存在明显差异,只有在正确了解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症状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加正确合理地判断除草剂药害的类别和程度,并对作物采取安全的预防措施和解救办法。除草剂的药害既对作物外部形态、生理效应和植物组织形态产生影响,生理效应和组织形态的变化往往属于隐性药害的范围,一般难为表观所见,只有经过解剖镜检才能观察到。但一些生理效应如失绿、畸形、扭曲、坏死等在田间可以直观表现出来,尤其是作物的外部形态如根系、茎叶和花果等变化最容易用肉眼观察到,这也成为了诊断除草剂对作物产生药害的重要依据。作物生育过程中由于受到不良环境影响和外部逆境胁迫也同样会产生一些受害症状,如风害、水害、冻害、高温、低温和干旱不良条件和病虫害、肥害、缺素症状及田间机械伤害等,这些受害植物的形态变化很容易与除草剂所造成的药害症状相混淆,极易影响药害的正确的诊断。

除草剂能够诱导植物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外观形态的变化。组织解剖与生物化学反应是植物组织内部的变化,诊断比较困难;个别生理变化的结果,如失绿、坏死在田间能够观察,是组织解剖和生物化学反应后植物外表的变化,较易发现与鉴别。因而,作物外部形态变化是诊断药害的基本依据。除草剂引起作物各部位的药害症状总体分类描述见表8-1。

表1-1 除草剂药害症状分类表(按作物受害部位分类)

除草剂造成作物药害的总体特点:传导型除草剂药害症状出现晚,往往整株受害,严重者导致绝产,难以恢复;触杀型除草剂药害症状出现较快且急,往往作物局部出现症状,若生长点未受害,可以恢复,前期往往判断严重。但这只是药害的总体印象,不同除草剂的药害症状表现往往因除草剂种类、剂型、作物种类、作物生育期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存在差异,并且同一类型的除草剂的不同除草剂品种对同一种作物药害症状也不相同。

1.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可以通过茎叶、也可以通过根系吸收,茎叶吸收的药剂与光合作用产物结合沿韧皮部筛管在植物体内传导,而根吸收的药剂则随蒸腾流沿木质部导管移动。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被植物吸收后,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裂异常,根尖膨大,丧失吸收能力,茎秆扭曲、畸形、筛管堵塞、韧皮部破坏,养分运输受阻,水分不能正常输送,植物失去正常生活能力,最后导致死亡。该类除草剂对作物的安全性受环境条件、作物生育期的影响较大,对阔叶作物敏感,飘移和挥发性强,易于对周围作物阔叶发生药害,应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较重的药害。此类除草剂品种包括:2,4-滴丁酯、2,4-滴二甲胺、2,4-滴异辛酯、2,4-滴丙酸、2,4-滴丁酸(2,4-DB)、高2,4-滴丙酸、2甲4氧,2甲4氯丙酸、2甲4氯丁酸、2甲4氯乙醇、2甲4氯苯乙醇、硫代2甲4氯乙酯、高2甲4氯丙酸等。其中以2,4-滴丁酯、2甲4氯应用最为广泛,是典型的激素型除草剂,微量(小于0.%)时对植物有刺激生长作用,高浓度(大于0.01%)时抑制植物生长,使整个植物表现畸形严重破坏植物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死亡。

此类除草剂药害的总体症状综合表现为:植物根、茎、叶、花和果实畸形。做土壤处理,表现幼芽弯曲,胚根缩短,幼苗矮缩,叶片扭卷。做茎叶处理,表现不同药害症状,有叶片变窄、皱褶、卷曲,叶色变浓,茎秆变脆易折,地上支持根融合或变形,易倒伏。敏感作物叶片、叶柄和茎尖卷曲或茎尖端变扁叶柄扭曲,茎基部变粗、肿裂、霉烂。根受害后变短变粗,根毛缺损呈“毛刷状”,水分与营养物质吸收和传导受到影响,严重时可使全株死亡。如:2,4-滴丁酯、2甲4氯药害。

玉米田苗后过量使用2,4-滴丁酯或用药过晚(适期为4~6叶期)或误用在某些敏感的自交系及单交种常造成药害,症状为叶片卷曲形成葱状叶,雄穗很难抽出,茎脆而后易折,叶色浓绿,严重时叶变*,干枯无雌穗。

小麦3~4叶期对2,4-滴丁酯抗性强,当用量过高或施药过晚会造成明显药害。由于北方施药时气温低,多年生杂草新陈代谢缓慢,对2,4-滴丁酯吸收和传导性差,药效也差,生产上常增加用药量,以求对杂草地上部有速效除草效果。早熟品种如垦等在3叶期施药,超过推荐用量时,小麦叶受害,叶色褪绿变*,这种叶部表现的药害随着植株的生长而消失,新生出的叶片恢复绿色,但由于2,4-滴丁酯的刺激作用,小麦幼穗分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穗畸形,病害加重,叶发*,10~15d可恢复。早熟品种重于中、晚熟品种,中,早熟品种5叶期最敏感,用药量越高药害越重,如超过正常用量的1.5倍,穗预和穗部变或紫褐色,群体远看发黑,穗畸形,小穗对生、重生及轮生,不孕小穗高达87%,穗粒数减少,严重减产。一般小麦单用2,4-滴丁酯可减产7%~26%。因此,在麦田应降低2,4-滴丁酯用量与其他除草剂混用。

水稻田药害类型禾本科植物形成葱状叶,花序弯曲,难抽出,出现双穗、小穗对生、重生、轮生等。茎叶喷洒,特别是炎热天喷洒时,会使叶片变窄而皱缩,芯叶呈马鞭状或葱状,茎变扁而脆弱,易折断,抽穗难,主根短,生育受抑制。水稻在2~3叶期用药受害后,或药量过大受药害后,水稻植株矮小,叶色浓绿,分蘖受抑制;根系发育不良,根短根粗,无根毛,易折断。茎基部膨大,出现筒状叶和畸形穗。小麦受药害后,叶片失绿发*,出现畸形穗。玉米在6叶期后使用2,4-滴,用药量过大的症状是叶片卷曲或成葱管状,脆弱易断,雄穗抽出困难,严重时甚至抽不出雌穗。西瓜等受药害后,老叶不长,新叶为畸形,茎脆弱,花脱落,西瓜生长缓慢或不长,或脱落。

大豆、棉花、蔬菜、瓜类、花生等阔叶作物比较敏感,即使剂量较低也能出现药害。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除草剂品种和数量不足的条件下在大豆田利用时差和位差选择性原理,将2,4-滴丁酯用于大豆播后苗前除草,在低温、多雨条件下由于淋溶常造成严重药害,大豆皱缩、卷曲、细长,叶脉纵向平行,根肿大,根毛少,严重抑制生长,在有机质含量低于2%的砂土,壤土施药后如遇到大雨或在大豆拱土期施药药害更加严重,特别是与乙草胺、嗪草酮等不安全的除草剂混用易造成大豆、玉米等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产。在有机质2%以上的土壤播种大豆后3天内施药,72%2,4滴-丁酯每hm2用mL以下防治已出土的阔叶杂草,对大豆安全。2甲4氯用于大豆播后苗前除草也不安全。

棉花受药害后症状是叶片变厚,呈鸡爪状畸形,花变为畸形,花瓣生长缓慢,铃皮变厚,吐絮不畅,药害严重的停止生长,茎秆肿大,皮层裂开,大量落花、落蕾、落铃,植株最后死亡。

此类除草剂产生药害原因主要是过早施药、过晚施药、施药量过高或施药不均匀。在砂壤土、砂土等轻质土壤以及施药后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药剂会被雨水淋溶至玉米种子所在的土层中,种子或胚芽直接与药剂接触,导致药害产生。茎叶处理不宜超过5叶期,避免过量施药,保证施药均匀。

2.苯甲酸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苯甲酸类除草剂和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相似,苗期使用可以被植物的种子和根吸收,苗后施药能够被植物的根、叶迅速吸收,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向上与向下传导,并积累于分生组织中,破坏植物激素的平衡,使根畸形,生长受抑制。因主要结构苯环上对位和邻位的取代基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品种,主要品种有:麦草畏(dlcarmba)、豆科威(chloramben)、敌草死(glenbar)、杀草畏(tricamba)、草地平(dinoben)、敌草索(chlorthaldimethyl)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麦草畏。

苯甲酸类除草剂发生作物药害的总体症状为导致作物植株畸形,茎秆弯曲及叶片卷曲等。此类除草剂的飘移性能较强,也常常造成飘移药害,特别是和2,4-滴或2甲4氯混用时飘移药害更为严重。

麦草畏主要用于麦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草坪,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因此对阔叶作物的安全性也较低。飘移药液常对邻近的大豆造成药害,大豆药害与其生育期、用药量有关,花期最敏感,花期前后相对抗药。大豆对麦草畏的药害常被分为九级:一级大豆生育正常,二级大豆药害为10%,叶片皱缩很轻;三级大豆药害为30%,整个叶片的叶咏部分皱缩,整个叶片轻度卷曲,茎轻度卷曲,初生叶生长受抑制;四级大豆药害为40%~45%,老龄叶片皱缩卷曲,新叶片受害严重,叶尖坏死,茎中度弯曲,以上四级不会影响产量;五级为大豆药害60%,新主叶片明显卷曲,顶端生长轻度受抑制,茎明显弯曲,产量轻度受损失;六级大豆药害70%,顶端茎和叶片畸形,减产较少;七级大豆药害80%,新生叶片严重皱缩卷曲,顶芽死亡,老叶柄向下弯,可导致中等到严重减产;八级大豆药害90%,叶片坏死,整个植株生长严重受抑制,顶芽死亡,严重减产;九级大豆药害%,整株死亡而绝产。大豆对麦草畏比2,4-滴丁酯敏感得多,麦草畏用相当于2,4滴丁酯10%的药量即可达到同样的药害程度。

玉米苗前如果过量使用麦草畏,可能会导致麦草畏积累在萌发的种子里,使玉米种子的初生根系增多,生长受抑制,向上生长能力减弱,叶形变窄。在玉米苗后气生根生长初期使用过量的麦草畏可使气生根扁化,出现葱状叶,茎脆弱易折断。

小麦拔节后使用麦草畏最易受药害,其药害症状为植株松散、茎倾斜、弯曲和叶片卷曲等,干扰小麦体内激素平衡、严重的不结实。

易受麦草畏等除草剂飘移为害的阔叶作物有烟草、向日葵、棉花、油菜、番茄、*瓜、莴苣、马铃薯、苜蓿、葡萄、花生、豌豆、胡萝卜、萝卜、西瓜、果树林带等。并且各种作物的敏感期表现不同,如番茄果实成熟期和花期,花生花末期,棉花现蕾期,向日葵花期,大豆的初花期和盛花期及烟草16叶期等都是对麦草畏最为敏感的时期,这些时期应该禁用或少用麦草畏等除草剂,不然极容易造成作物减产。

3.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多数具有旋光性,也属于传导性除草剂,多数除草剂品种都能够被植物叶片迅速吸收,在共质体中传导到根或芽的分生组织当中。个别品种也可被根吸收在植物体内进行有限的传导。主要品种有精吡氟禾草灵(fluazifop-P-butyl)、高效氟吡甲禾灵(haloxufop-P-methyl)、喔草酯(propaquizafop)、精喹禾灵(qulzalofop-P-ethyl)、喹禾康酯(quizalofop-P-trfuryl)、精[插图]唑禾草灵(fenoxaprop-P-ethyl)、氰氟草酯(cyhalofop-P-butyl,),炔草酯(clodinafop-proprargyl)等。

这类除草剂主要用作茎叶处理剂,用于阔叶作物田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对阔叶作物安全。有些品种也可用在禾谷类作物上,如禾草灵和骠马用在小麦田,威霸用在水稻田。此类除草剂药效和药害受气温和土壤墒情影响较大。低温药效差,高温药效好,同时也容易产生药害。

这类除草剂常见药害为飘移或误喷到水稻、小麦、大麦、高粱、谷子、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稳杀得、禾草克等除草剂,主要是干扰植物的ATP的产生和传递,破坏光合作用和抑制禾本科植物的茎节和根、茎、芽的细胞分裂,阻止其生长。水稻、小麦、大麦等受药害后3~5d内叶色正常,随后分蘖节及生长点和节间分生组织变为*色或褐色,芯叶逐渐变成紫色或*色,影响抽穗,逐渐枯死,节间变黑色坏死或整株死亡。飘移药量少时叶片发*节间无变化,5~10d恢复。此类除草剂对阔叶作物安全性较高,一般不会产生药害。但药量过大或杂质过多情况下,阔叶作物也会受害,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生长停止,叶片呈畸形。如棉花叶片形成鸡爪形,大豆叶片形成平行叶脉,叶片皱缩,茎秆扭曲变弯,植株表现为畸形。喹禾灵在高温条件下对大豆有触杀性药害,叶片有灼烧状斑点;精稳杀得仅对施药时大豆未展开的复叶有影响,叶色变淡*,几天后恢复,对大豆生长及产量无影响。

4.咪唑啉酮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可被植物的叶片和根系吸收,在木质部与韧皮部内传导,积累于分生组织中,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造成植物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受阻。作物和杂草对此类除草剂的降解代谢速度的差异是其选择性的主要原因。主要种类有咪唑乙烟酸(普施特)、甲氧咪草烟(金豆)、咪唑喹啉酸(灭草喹)、甲基咪草烟(百垄通)等。应用最大的是咪唑乙烟酸,此类除草剂主要用于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的阔叶杂草及禾本科杂草,属于长残留除草剂,只适合在东北单季大豆地区使用,施药后容易产生残留药害,次年不宜种植敏感作物,如水稻、甜菜、油菜、马铃薯。

此类除草剂在大豆播前、播后和苗前、苗后早期使用,在使用量过大、持续低温、多雨和光照较差的条件下使用容易对大豆产生药害。症状主要是叶色浓绿、叶皱缩或扭曲,叶脉褐色,茎秆的疏导组织变褐变脆并易折断,严重的生长点坏死,10~15d从叶腋处长出新的腋芽,可减产50%~70%。在重茬地土壤pH低于6.5的大豆田,大豆根腐病发生严重,大豆受害严重后难以恢复正常生长,易导致绝产。大豆3片复叶以后施药对大豆生长有抑制作用或无明显药害症状,因结荚少而减产10%~20%。

此类除草剂在误用及残留时会造成敏感作物药害,主要症状是抑制作物生长点的生长,植株矮小、根系不发达。咪草烟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较长,一般可以在土壤中残留2~3年,尤其是在北方低温、厌气、pH值大于7及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地块残留时间更长,并且微量的有效成分即可长期残留给下茬敏感作物造成药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种植结构调整。常见的残留药害症状为:甜菜芯叶变*、变褐,叶脉变褐,叶下垂,甜菜块根变褐,组织坏死,根尖变褐死亡。玉米受害植株矮小,不孕,小麦、高粱、谷子、水稻、西瓜、马铃薯等作物容易致死。

5.磺酰脲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磺酰脲类除草剂容易被植物的根、叶吸收,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植物体内的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活性,使植物所特有的三种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受阻,导致蛋白质合成停止,最终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停止。此类除草剂对杂草和作物的选择性主要是由于降低代谢的速度差异决定,属超高效除草剂,品种众多,应用广泛。主要品种有:绿磺隆、甲磺隆、氯嘧磺隆(豆磺隆、豆草隆)、胺苯磺隆(油磺隆)、苄嘧磺隆(苄磺隆、农得时)、噻吩磺隆(阔叶散、宝收)、苯磺隆(巨星、阔叶净)、烟嘧磺隆(玉农乐)、醚磺隆(莎多伏)、吡嘧磺隆(草克星)、甲嘧磺隆(森草净)、甲氧嘧磺隆、砜嘧磺隆(宝成)、氨基嘧磺隆(好事达)等。磺酰脲类除草剂对作物所产生的药害主要是生长抑制型药害。

此类除草剂药害的总体症状是抑制生长点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生长点坏死或畸形,生长停滞,叶片失绿,枯*或变褐;根系变褐老化,侧根和主根变短,总体数量减少,生长缓慢或停滞,作物受害后表现症状缓慢,从出现症状到植株死亡持续时间较长。磺酰脲类除草剂的药害主要可分为当季药害和残留药害,一些品种的残效时间较长,施用容易造成下茬敏感作物药害,如小麦施用甲磺隆后下茬种植棉花就会出现药害。当季药害主要是由于过量使用、误用、用药时期不当等使用技术原因及飘移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大部分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选择性很强,对当季作物较为安全。但是,噻吩磺隆和氯嘧磺隆对大豆的安全性不太好,在施用后气温低于12℃或高于30℃,可能出现药害。施药后多雨特别是在低洼或积水的地块更容易出现药害,在用量过大、低温、多雨、病虫害严重,尤其是在pH6.5的酸性土壤、重茬地、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危害严重等条件下,能够造成大豆严重药害。其中低温是产生药害的主要因素,施药后遇到低于10℃的低温持续2d以上极易造成药害。大豆播后芽前过量使用噻吩磺隆后,大豆生长缓慢、*化、矮化、萎缩、根系发育不良、根数量少、变短。过量使用氯嘧磺隆大豆表现为生长缓慢,*化,根系发育不良,叶脉发红。其他药害症状表现为:大豆芯叶变*,叶皱缩,叶脉、茎秆的输导组织变褐,茎秆变脆易折断,严重的生长点坏死,生长点坏死后10~15d植株可以生出新的分枝。如大豆根系受到严重抑制,表现为根数量减少,根部病害加重,贪青晚熟,最终导致严重减产。早期药害比晚期药害轻,恢复快。重茬地块大豆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使用此类除草剂,药害加重,严重导致绝产。噻吩磺隆在大豆出苗前至大豆拱土期使用对大豆安全。氯嘧磺隆在大豆拱土期至大豆1片复叶展开以前使用危险性大,若与乙草胺混用药害会加重,在一片复叶展开以前遇到持续低温会导致大豆全部死亡,2片复叶期以后施药,遇到低温也会造成大豆严重药害。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砂土、壤土及低温、高湿度的条件也能造成大豆严重药害。同时,氯嘧磺隆可在土壤中残留多年,对下茬敏感作物可以造成严重的残留药害,严重的甚至全田死苗绝产。绿磺隆、甲磺隆等除草剂残留时间较长,容易造成下茬大豆产生药害。

氯磺隆、甲磺隆飘移到邻近的杨树、松树和槭树等林木和苗圃中会导致树叶叶色变淡褪绿、柳树叶尖弯曲,症状轻的短期可以恢复。飘移到甜菜、大豆、玉米及西瓜、南瓜等蔬菜作物上可以造成芯叶变*、变褐,叶脉、茎秆输导组织变褐、变脆易折,块根作物根尖变褐,根数减少,病害加重。同样也会对后茬作物产生残留药害。

苯磺隆、甲磺隆、绿磺隆等除草剂一般在小麦拔节期使用对小麦安全,但如果在小麦针叶期施药,或施药过量就容易造成小麦药害。在正常生育期内如果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或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混用或间隔时间过短也可能产生药害。另外,上茬残留的氯嘧磺隆也会造成小麦药害。小麦受害症状主要为生长缓慢,*化,植株矮小,分蘖减少,根系发育不良等。

水稻田使用的苄嘧磺隆、醚磺隆、乙氧磺隆、环丙嘧磺隆等除草剂在正常施药时期对水稻安全,但如果在水稻芽期施用或水稻返青不彻底时施用或水稻秧苗返青后过量施用容易发生药害,药害症状为生长受抑制,*化,分蘖减少,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干枯等。

胺苯磺隆在油菜苗后施药若遇到10℃以下的低温持续2d以上,易造成油菜药害,导致油菜芯叶变*、叶皱缩、叶脉变褐色,生长受抑制,植株矮化,甚至减产。

砜嘧磺隆在玉米苗后1~4叶期施用对玉米安全,玉米5叶期后施药遇到持续低温可使玉米受害,症状为接触药液的叶片出现褪绿斑或从基部开始发*,边缘干枯,叶片扭曲,卷成筒,芯叶不易抽出。受害轻者10~15d才能恢复正常生长,重者叶片枯萎。烟嘧磺隆在玉米苗后3~5叶期施药对敏感玉米品种也可表现出药害,导致叶稍卷变*。另外,烟嘧磺隆误用或飘移到高粱上会引起药害,症状为叶片从基部褪绿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出现不规则褪绿斑,芯叶难以抽出,最后导致全株死亡。

残留药害是磺酰脲类除草剂的主要药害种类,可以造成多种作物受到伤害。目前,产生残留药害的除草剂主要是氯嘧磺隆,其土壤残留不影响作物出苗,玉米、谷子、高粱都能正常出苗,但苗期叶片褪绿发*,生长受抑制。玉米苗可以逐渐恢复正常,但谷子和高粱生长抑制较明显,且有死苗现象。甜菜、油菜出苗后生长均受到严重抑制,都有死苗现象,保苗株数均显著低于不施药对照区,剂量越高死苗率越高,残存植株生长受到严重抑制。马铃薯出土株数显著少于不施药对照区,苗期生长也受到严重抑制。

6.二苯醚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二苯醚类除草剂主要通过植物胚芽鞘、中胚轴吸收进入体内。其作用靶标是原卟啉氧化酶,抑制叶绿素的生物合成,破坏敏感植物的细胞膜。此类除草剂的选择性与吸收传导、代谢速度及在植物体内的轭合程度有关。主要品种有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乳氟禾草灵、乙氧氟草醚、甲羧氟草醚、乙羧氟草醚等。

此类除草剂属于触杀型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性较差,对作物的药害主要是接触性药害。在高温或低湿度、排水不良、病虫害影响大豆生长不良的条件下,易对大豆产生药害。症状为:叶片皱缩,最初产生水浸状斑点,而后叶片有灼烧状斑块,严重的整个叶片枯焦、死亡。此类除草剂在大豆叶片作用不会向其他部位传导,一般不影响大豆生长和后期产量。相对来说对大豆的安全性顺序为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乳氟禾草灵=乙羧氟草醚。三氟羧草醚、乳氟禾草灵、乙羧氟草醚在大豆真叶期到一片复叶期可以对大豆造成严重的药害,减产甚至绝产。大豆3片复叶期以后施药会造成大豆贪青晚熟而减产。氟磺胺草醚在大豆真叶期到一片复叶期对大豆安全。此类除草剂在高温(气温28℃)、低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干旱和光照较强的条件下对大豆药害严重。

二苯醚类生产中误用或残留会造成小麦、水稻、玉米及蔬菜等作物的药害。受害小麦出苗受到影响,苗后叶片出现褐斑,严重的小麦出苗后会枯死。水稻受到乙氧氟草醚药害后,轻者叶片出现暂时性的褐斑,2周左右可以恢复,重者大量叶片枯死,不能恢复。*瓜、番茄等蔬菜受到氟磺胺草醚、乳氟禾草灵的药害叶片失绿、干枯如烧焦状,芯叶坏死。

氟磺胺草醚用量过高、过晚可对后茬作物造成残留药害,使用有效成分超过g/hm2下茬种小麦、大麦及其他作物和蔬菜最少间隔4个月到24个月。常见的残留药害主要表现在玉米上,玉米4叶期以后表现症状明显,抑制玉米生长,株高和鲜重降低,叶片扭曲、下垂,叶色失绿,淡*色、紫色、白色,叶脉失绿,底叶死亡。

7.酰胺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酰胺类除草剂的选择性主要是由于植物的代谢差异造成的。此类除草剂的品种也较多,主要有甲草胺、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敌稗、萘丙酰草胺(大惠利)等。酰胺类除草剂主要通过萌发的幼芽吸收,有的个别品种也通过根和叶片吸收,主要抑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作物严重受害时,种子不能发芽出土;轻度受害时,杂草幼苗矮化与畸形,幼芽和幼叶不能完全展开。禾本科作物受害后,叶鞘不能正常抱茎,芯叶不能抽出或抽出畸形叶;大豆叶片受害中脉变短,叶片皱缩,粗糙,产生心形叶,芯叶变*,叶缘受到抑制,出现杯状叶;花生叶片变小,出现白色坏死斑,药害症状一般都出现在作物萌芽期和幼苗期。

酰胺类除草剂主要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或施药量过大时易对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花生产生药害,特别是重茬大豆地块药害更严重,严重抑制大豆幼苗生长。小麦受到乙草胺、丁草胺等除草剂药害后,表现出叶片失绿、变*,麦苗矮化、畸形,胚芽鞘卷缩,芯叶不能正常抽出,分蘖受到抑制,严重的情况小麦不能出苗;受敌稗药害后,小麦叶片基部变*,茎秆容易折断,最后全株死亡。

水稻秧苗期最容易受到酰胺类除草剂药害,丁草胺、丙草胺等除草剂在水层过深或用量过大时都会造成水稻秧苗受害。一般轻度受害症状为秧苗生长缓慢,矮化、生长受抑制,*化,轻度受害10~15d可以恢复,严重者叶尖失绿,*化,枯死。尤其是敌稗使用不当,过量使用或与有机磷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混用或间隔时期少于10d时极易造成水稻死苗。

玉米对酰胺类除草剂的耐性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在持续低温、高湿条件下或用药量过大时也会受到酰胺类除草剂药害。受害的玉米生长缓慢,矮化,芯叶皱缩,根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须根短而少,根毛明显减少,轻者可以逐渐恢复,重者叶片卷曲,畸形,植株不能正常生长。敌稗误用到玉米苗期施药后几小时便会显现症状,玉米受害后叶片基部、茎秆基部出现失绿、*化、枯死,茎叶容易折断,一般5~7d全株死亡。

大豆和花生等阔叶作物的药害症状表现为:生长缓慢,矮化,叶色浓绿、叶皱缩、根数量少、烂根,后期高温徒长、豆荚少、贪青晚熟。

酰胺类除草剂中大部分品种都可以用在蔬菜上,且相对安全。但遇到持续低温、高湿、用量过高等情况也会产生药害,不同蔬菜品种的药害表现大致相同,只是程度不同,主要症状是生长受到抑制,株高变矮,新叶皱缩,叶片畸形卷缩,须根及根毛减少,主根变短,轻度可恢复,重度全株死亡。

8.磺酰胺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磺酰胺类除草剂的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除草剂相似,此类除草剂为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植物的根和茎叶均能吸收,根吸收后通过木质部导管向上传导。叶面吸收后通过韧皮部筛管向下传导,在植物分生组织内积累,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的活性,造成支链氨基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的合成停止,从而导致植物体内蛋白质合成受阻,阻止生长而死。此类除草剂有啶磺草胺(pyroxsulam)、唑嘧磺草胺(flumetsulam)、氯酯磺草胺(cloransulam-methyl)、双氯磺草胺(diclosulam)、磺草唑胺(metosulam)、五氟磺草胺(penoxsulam)等。

唑嘧磺草胺是第一个商品化的磺酰胺类除草剂品种,其在杂草和作物之间的选择性主要是依靠抗性水平和代谢降解速度差异。在大豆苗前施药后遇低温,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的砂土、壤土施后遇中到大雨,对大豆幼苗有药害,大豆叶色浓绿,叶片扭曲、皱缩,严重的叶脉变褐色,10d左右可恢复正常生长。另外,唑嘧磺草胺和氯酯磺草胺在施药过程中加入适当助剂会提高药效,但大豆叶片也会出现短时间的失绿状态。唑嘧磺草胺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较长,每hm2用有效成分48~60g,种花生、菜豆、甘薯等需间隔4个月,种水稻需间隔6个月,高粱,豌豆、马铃薯需间隔12个月,种棉花、向日葵、烟草等需间隔18个月,种甜菜、亚麻、油菜、番茄、洋葱、南瓜、西瓜、茄子、白菜、萝卜、胡萝卜、卷心菜、*瓜需间隔26个月。

9.N-苯基酞酰亚胺类(环状亚胺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N-苯基酞酰亚胺类除草剂易被植物幼芽或叶片吸收,叶片吸收后不向下传导。作用靶标是原卟啉氧化酶,抑制叶绿素合成。这类除草剂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的一类除草剂,目前主要有丙快氟草胺(flumloxazin)、氟烯草酸(flumiclorac-pentyl)、吲哚酮草酯(cinidon-ethyl)等。

丙炔氟草胺在大豆拱土期施药,或在土壤有机质较低的砂土、壤土,降雨多,或在大豆播后苗前施药后未混土、大豆幼苗期遇大雨,易造成触杀型药害。在大风天人工施药,为减少损失而降低喷头高度,将全田施药变成苗带施药,药量增加2~7倍而造成药害。症状为大豆叶皱缩,芯叶很难展开,在低温、光照少的条件下药害加重。与乙草胺混用药害加重,与异丙甲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灭草猛等混用秋施,播前、播后苗前施药后混土或施后培土2cm,对大豆安全。玉米田播后苗前施药后浅混土对玉米安全。播后苗前施药后不混土,玉米苗后4~8叶期降大雨,药剂随泥土溅到玉米叶上造成触杀型药害。药害症状仅出现在玉米4~5叶片中部出现*包、白色斑点,斑点在叶片上不扩展,重者风吹叶片可从斑点处折断,不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氟胺草酯在大豆苗后施药,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对大豆有触杀型药害,叶片上有灼烧状斑点,不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

10.三氮苯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三氮苯类除草剂大多数是土壤处理除草剂,能够被植物的根吸收,并通过非共质体传导到芽,一些品种也可作茎叶处理被叶片吸收,但不能向下传导,作物靶标是抑制光合系统Ⅱ的电子传递。这类除草剂有莠去津(atrazine)、西玛津(simazine)、西草净(simetryn)、扑草净(prometryne)、莠灭净(ametryn)、氰草津(cyanazine)等。这类除草剂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可被植物的根吸收,沿木质部随蒸腾流迅速向上传导,随着用药量的增加吸收速度加快,随时间延长吸收速度变慢;传导速度在最初内低于吸收速度,之后传导速度大于吸收速度,最后传导速度则逐渐趋于稳定或逐渐减慢。苗后施药吸收和活性与除草剂品种的水溶度显著相关,传导性差,对杂草幼苗有较好的触杀作用。

三氮苯类除草剂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剂,通常情况下它不抑制作物种子的发芽和出苗,而是在作物出苗后见光的条件下造成作物药害。药害的典型症状是叶片组织失绿、坏死与干枯。症状首先出现在叶缘和叶尖,而后向中间叶脉部分扩展,叶脉间组织失绿,发*,而后整个叶片枯死。作物受害后症状表现较快,土壤处理的施药方法在作物真叶展开后几天内就会全株死亡。茎叶处理药剂产生药害后,作物在施药后5d内表现症状,10d左右全株死亡。

三氮苯类除草剂的个别品种可以用于小麦及水稻田,但安全性较差,使用不当即会影响药剂的选择性,对小麦和水稻造成药害。并且小麦还容易受到莠去津和西玛津的残留药害。小麦、水稻受到扑草净和西草净的药害症状为植株生长缓慢,矮化,虽可正常出苗,但苗后叶片失绿、*化,严重的整株枯死。

三氮苯类除草剂中多数品种对玉米安全,但往往因为施药量过大或施药时期不当造成玉米受害。玉米的受害症状和程度因不同除草剂品种而存在差异,但总体表现相似,主要是从芯叶开始叶片*化,植物矮小,细弱,根少而短,须根不发达,多数玉米受害从施药后5~7d表现症状,严重大部分叶片枯死。

莠去津在华北地区每hm2用有效成分超过g对下茬小麦造成药害;在黑龙江省每hm2用量超过g下茬只能种植玉米、高粱。药害症状为叶变*,枯死,从下部叶边缘、叶尖开始变*,一般不影响作物出苗,待作物种子营养消耗完后才出现药害症状。受害的小麦幼苗从叶尖开始变*,似火烧状;大豆受害叶失绿变*,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受害严重。而缺铁症表现上部叶片先绿,变*,叶脉绿色,下部叶片浓绿,二者容易混淆。生产中常出现上茬作物亚麻用过氯磺隆,后茬种玉米除草用莠去津,当年不能种任何作物而成为“癌症田”。

氰草津玉米5叶期以后施药,在低温、多雨条件下对玉米有药害玉米叶变*,抑制生长,一般10~15d叶色转绿,恢复正常生长。在有机质含量低于2%的砂土、壤土播后苗前施药后遇中到大雨可造成淋溶性药害。

西草净用于水稻苗床除草,在温度超过30℃高温条件下对水稻有药害,稻苗叶变*。北方塑料棚育秧特别是小棚育秧,温度不好控制,极易产生药害。

11.三嗪酮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三嗪酮类除草剂有环嗪酮(hexazinone)、嗪草酮(metribuzin)、苯嗪草酮(metamitron)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嗪草酮。

嗪草酮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剂,可以用于玉米、大豆田防除多种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但该药剂选择性不强,安全性较差,尤其是在用药量过大、环境条件恶劣、误用情况下易对作物产生药害,药害的症状主要是不影响作物种子发芽和出苗,出苗见光后幼苗叶片失绿、枯*、干枯、萎蔫,最后慢慢死亡。田间整体状态作物植株直立,干枯,最后变黑死亡。

大豆播前或播后苗前使用嗪草酮用量过大,大豆播后苗期拱土期施药,低洼地排水不良、田间积水,高湿低温、病虫为害造成大豆生长发育不良,土壤有机质低于2%的砂土、壤土以及个别敏感品种等均可造成药害。轻者大豆叶片浓绿,叶皱缩,重者叶片失绿、变*变褐坏死,下部叶片先受害,受害大豆叶从下往上逐渐变*。一般不影响大豆出苗,大豆出苗后种子营养消耗完,能进行光合作用时才表现药害症状。这类除草剂药害易与取代脲类混淆,嗪草酮药害大豆叶从边缘或叶尖开始变*;而取代脲类药害由叶脉开始变*,叶柄重些。

嗪草酮土壤处理或误用易对小麦产生药害,但不影响小麦出苗,而抑制幼苗生长,导致小麦幼芽生长弯曲、纤弱,根少而短;叶片从叶脉开始褪绿,逐渐扩展到全叶干枯,严重受害后小麦芯叶白化,植株枯萎。严重抑制情况下小麦抽穗困难。

玉米田有机质低于2%的土壤,播后苗前施药极易产生药害。玉米播后苗前施药后遇大雨,一次降雨超过30mm或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用药量过高可使玉米受药害,一般不影响出苗,玉米出苗后第四片叶长出后才出现药害症状。药害症状同三氮苯类相似,不同之处是受害作物叶脉或叶脉附近先*化,然后向叶缘扩展。玉米叶从下部第一叶开始向上叶变*,严重的整株枯死。

12.喹啉羧酸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喹啉羧酸类除草剂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用于苗后茎叶处理。主要通过杂草的根、芽和叶吸收。具有激素类除草剂的特点,杂草受害症状与激素类物质的毒害症状相似。此类除草剂主要有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和氯甲喹啉酸(quinmerac)。二氯喹啉酸是水稻常用的主打品种之一。

二氯喹啉酸是激素类除草剂,使用过量、重喷、应用时期不当或遇到高温条件对水稻有药害,抑制水稻生长而导致减产。水稻苗床使用二氯喹啉酸,当水稻2~2.5叶期,种子营养消耗完,转由根部吸收养分供水稻生长时对二氯喹啉酸最敏感,容易出现药害,但苗床药害症状不明显。药害症状在插秧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水稻苗床受到二氯喹啉酸药害后,移栽后表现的药害症状是秧苗僵硬,直挺、呈锥形,芯叶不展开或展开困难。本田喷洒不均匀易造成药害,特别是移栽后防治大稗草,田间很难匀速行走,易出现重复喷洒,导致局部药量过大会造成严重药害。药害症状为典型激素型抑制水稻生长,轻度药害只是轻度矮化、萎缩,重度药害植物明显矮化,叶色浓绿,芯叶或茎畸形、呈管状,分蘖受抑制。田间药效试验小区面积小,喷洒均匀,不易发生药害。在生产上本田常因喷洒不均匀而造成减产5%~15%;苗床使用二氯喹啉酸药害比本田重,减产也多。粳稻受害症状重于籼稻。

二氯喹啉酸使用能够在土壤中积累,连年使用形成富集,易对后茬敏感作物产生残留药害,如在施药8个月内不能种植棉花、大豆,12个月内不能种植甜菜、烟草等作物,24个月后方可种植番茄、萝卜等。

13.环己烯酮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环己烯酮类除草制能够被植物叶片吸收,并在韧皮部传导,作用靶标是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脂肪酸的合成,主要用在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科杂草,选择性较强,对作物安全。主要品种有烯禾啶(sethoxydim,稀禾定、拿捕净),烯草酮(clethodim,收乐通)、吡喃草酮(tepraloxydim,快灭灵)、苯草酮(tralkoxydim)、环苯草酮(clefoxidim、Tetris、Aura)、丁苯草酮(butroxydim、Falcon,三甲苯草酮)等。

在生产上使用的有烯禾啶、烯草酮、吡喃草酮,主要用于阔叶作物防治禾本科杂草,可严重抑制脂肪酸生物合成停止,这几种除草剂对适用作物安全性极高,一般不会产生药害。生产中往往由于误用或飘移等情况对禾本科作物产生药害,主要作用于作物的分生组织,一般在施药后2~3d开始表现药害症状。如水稻、玉米、小麦、大麦、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易受飘移或误用药害,症状为作物受害后5~7d,接触药液的部位叶片从基部开始褪绿、变*,严重时芯叶失绿、变紫、变*,生长停滞,新生叶片组织*化、坏死,进而全株节间变褐色,芯叶很易与作物脱离、用手即可轻轻拔出,10~15d整株死亡。

14.三酮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三酮类除草剂是选择性、内吸型除草剂,主要用于玉米苗后茎叶处理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可被植物的根和茎叶吸收,对羟基苯基酮酸酯氧化酶(HPPD)抑制剂,通过抑制对羟基苯基酮酸酯双氧化酶的合成导致酪氧酸的积累,使质体醌和生育酚的生物合成受阻,进而影响到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杂草茎叶白化后死亡。此类除草剂主要品种有磺草酮(sulcotrione)、硝磺酮(mesotrione)、双环磺草酮(benzobicylon)等,目前最多是硝磺草酮。玉米苗后使用磺草酮、硝磺草酮如果过量,或施药后遇低温,或遇到产量质量有问题的产品,或助剂选择不当情况下可使玉米受害。高剂量下处理,施用高剂量的硝磺草酮后3~5d,玉米的药害症状表现为分生组织出现*化症状,叶部白化现象,因不同类型玉米的敏感性不同,叶片白化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以甜玉米和爆裂玉米较敏感。药害程度较轻的一般7~10d恢复正常生长。

15.取代脲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15.取代脲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取代脲类除草剂易被植物根吸收,茎叶吸收较少,药剂只有达到杂草的根层才能杀灭杂草,取代脲类除草剂随蒸腾流从根传导到叶片,并在叶片积累。取代脲类除草剂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剂,抑制光合作用系统Ⅱ的电子传递,抑制光合作用。主要品种有利谷隆(linuron)、异丙隆(isoproturon)、苄草隆(cumyluron)、杀草隆(daimuron)、伏草隆(flumeturon)、敌草隆(diuron)、绿麦隆(chloroturon)、甲基苯噻隆(methabenzthiazuron)、灭草隆(monuron)、秀谷隆(metobromuron)、莎草隆(cyperon)等。

取代脲类除草剂施用后不抑制种子的发芽与出苗及根系发育,通常在植物出苗后见光的条件下产生药害,待植物种子营养消耗尽后进行光合作用才表现药害症状。药害的典型症状是叶片失绿、坏死与干枯,症状最先出现在叶缘和叶尖,而后叶脉失绿、变*,而后整个叶片死亡,脱落。

取代脲类除草剂中绿麦隆、异丙隆、利谷隆等可用于小麦、玉米田,但用量过大或在生长期施药就可能对小麦造成药害,并且绿麦隆、异丙隆误用于水稻田也会造成水稻药害。小麦、玉米和水稻受药害后症状相似,可以正常出苗,但苗后叶片*化,叶片边缘枯焦,重者也枯死。

大豆田使用利谷隆后,土壤中利谷隆含量达0.1mg/kg时大豆受害,0.5mg/kg时大豆死亡。在土壤有机质含量2%~3%,每hm2用有效成分g,施药后遇40mm以上的降雨,可淋溶造成大豆药害,大豆叶沿叶脉失绿,而靠近叶柄基部受害重,叶片轻微受害可恢复,根不受影响,严重的可使大豆死亡。与三氮苯类药害的区别是取代脲类药害是沿叶脉失绿变*、变枯而死。

16.氨基甲酸酯与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的土壤处理剂主要通过植物的幼根和幼芽吸收,茎叶处理剂通过茎叶吸收,抑制光合作用系统的电子传递和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主要品种有燕麦灵(barban、巴尔板)、甜菜宁(phenmedipham)、甜菜安(dismedipham)、*草灵(asulam)。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主要被正在萌发的幼芽吸收,根部吸收量少,可在非共质体内传导,抑制脂肪酸、脂类、蛋白质、类异戊二酸、类*酮的生物合成。主要品种有灭草猛(venolate,卫农)、环草特(cycloate),丁草特(butylate)、丙草特(EPTC)、杀草丹(thiobencarb)、燕麦畏(triallate)、哌草丹(dimepipetate)、禾草敌(monilate)、稗草畏(pyributicarb)等。

甜菜宁、甜菜安用于甜菜苗后喷雾,用量过高可对甜菜造成药害。症状为叶色浓绿、叶柄弯曲、脆而易折。禾大壮用量过大或施药不均匀均可对水稻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药害症状为水稻叶片褪绿,植株矮缩,芯叶展开困难或不能抽出,分蘖受到抑制。籼稻的受害症状重于粳稻。灭草猛在大豆田播前施药如播种过深或遇连续低温多雨天气,大豆生长缓慢,叶片皱缩,大豆根部生长正常。燕麦畏用于麦田播前或播后苗期施药,小麦、大麦在种子萌发24h内对燕麦畏敏感,易产生药害,种子萌发24h后抗性增强。因此,小麦大麦应播在药层以下或施药后混土要彻底。连年使用杀草丹或在水稻立针期施药,或施药后遇到低温条件,或在水层过深、秸秆还田的地块易产生药害,抑制水稻生长,植株矮化、减产。杀草丹误用到大豆上能够导致大豆生长点不能展开。另外,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挥发性强,容易对敏感作物产生飘移药害。

17.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主要通过正在萌发的幼芽吸收,单子叶杂草是胚芽鞘,双子叶杂草是下胚轴。除草剂进入植物体内与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微管聚合,导致微管丧失,进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此类除草剂主要有氟乐灵(trifluralin)、二甲戊灵(pendimethalin)、安磺灵(oryzalin)、地乐胺(butralin)、乙丁烯氟灵(ethalfluralin)等。这类除草剂主要为土壤处理剂,通常在作物播前或播后苗前施药,能防止敏感杂草幼苗出土,但对种子发芽无抑制作用,即使喷洒在幼苗上也没有作用。

此类除草剂的药害症状主要是作物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次生根稀疏而短,根尖和下胚轴肿大,叶片卷缩、畸形,轻度药害可以恢复,重度药害作物缓慢死亡。氟乐灵用量过大或播种过深,或施药与播种间隔时间过短,或施药后遇低温、高湿条件下,大豆易受害,对胚根有强烈抑制作用,大豆幼苗下胚轴肿大,须根、侧根显著减少,根腐病重,根瘤少,烂根。在有机质含量低于2%的砂土、壤土,对花生、大豆常造成严重药害,重者可绝产。在北方此类除草剂用量过大,遇干旱少雨年份可残留为害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药害症为芽鞘肿大、根肿大、无须根、叶发*,严重抑制生长。另外、此类除草剂易挥发,雾滴飘移到邻近作物上易产生药害。

18.有机磷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有机磷类除草剂品种较多,并且作用机理各不相同,主要产品有莎稗磷(anilofos,双硫磷、阿罗津)、双丙氨酰磷(bilanphos)、草甘瞵(glyphosate)、草铵膦(glufosinate)、草丁膦(glyphosinate)、呱草磷(piperophos),胺草磷(amiprophos)、特草磷(zytron)、砜草磷(bensulide)、伐草磷(falone)、草硫磷(touchdown)、抑草磷(cremart)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草甘膦和莎稗磷。

草甘膦是应用最广泛的灭生性除草剂,在生产上常出现误用或飘移药害,可通过植物茎叶吸收并迅速传导。其作用靶标是植物体内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过程中莽草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EPSP(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造成莽草酸积累从而抑制芳氨酸的合成,最终导致植物死亡,症状为受害植物叶色由绿变*、变紫,枯萎,生长停滞、矮化,地上部分枯死,地下部分坏死。

莎稗磷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土壤处理剂,主要被幼芽和地下茎吸收,抑制植物细胞分裂与生长,主要用在水稻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莎稗磷低温、用量过大易对水稻秧苗产生药害,主要症状时植株矮化、萎缩,叶色浓绿,严重时叶片卷成筒状、心叶扭曲,叶鞘松散不紧抱主茎,根*化变褐,分蘖减少。

19.联吡啶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联吡啶类除草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光和系统Ⅰ的电子传递,触杀效果突出。此类药剂是灭生性除草剂,对所有绿色植物均有杀伤作用。主要品种百草枯和敌草快。此除草剂在误用或飘移情况下易对作物产生药害。主要症状是接触到药液雾滴的植物组织迅速坏死,形成不规则性状的斑点,叶片变*,干枯,是典型的触杀型药害症状。作物受害后症状表现迅速,一般在几个小时后即可观察到。

20.嘧啶氧(硫)苯甲酸酯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此类除草剂主要有双草醚(农美利)、嘧啶肟草醚(韩乐天)。韩乐天在药量过高,超过60g/hm2、重复喷洒或施药后遇低温对水稻有药害,抑制水稻生长,水稻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化,影响产量。水稻种间对双草醚的耐药性有差异,一般粳稻比籼稻敏感,在北方粳稻易产生药害。

21.二唑酮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二唑酮类除草剂主要有草酮草灵、农思它)、丙炔[插图]草酮(稻思达、快草酮)。此类除草剂在用量过高、插秧后未缓苗、弱苗、插秧与施药间隔时间过短、施药后遇低温或井水灌溉水温较低(水温5~7℃)等条件下易造成药害,药害症状为作物受害后植物矮缩、凋萎,叶片褪绿、叶鞘有*化斑或褐斑形成,叶片白化、干枯,坏死,芯叶抽出困难,严重时叶片全部枯死,抑制稻苗生长。

22.其他种类除草剂药害症状及诊断

(1)异草酮(clomazone) 异草酮是异唑烷二酮类除草剂,通过抑制异戊二烯的合成来杀死植物,是典型的双萜生物合成抑制剂。植物受害的典型症状是组织失绿、白化。该药剂易挥发,往往造成飘移触杀型药害,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差。林带中柳树、松树抗药不易受害,柳树敏感,受害后20~30d可恢复正常生长。飘移到小麦田仅有触杀药害,小麦叶变*或变白,不向下传导,一般芯叶生长正常,不影响生长和产量。亚麻受飘移药害后不影响生长,叶*色或白色,10d左右可恢复绿色。异[插图]草酮残留可以造成下茬作物药害,每hm2用有效成分g以下,当年可种水稻、烟草、菜豆、豌豆、南瓜、西瓜、辣椒、*瓜等。第二年种小麦、大麦、玉米、甜菜、亚麻、高粱、马铃薯、谷子、向日葵、苜蓿、番茄、茄子、洋葱、白菜、萝卜、胡萝卜、卷心菜;每hm2用有效成分大于g种马铃薯、甜菜、高粱需间隔9个月,种玉米需间隔12个月,种小麦、大麦、亚麻、谷子、向日葵、苜蓿、洋葱、茄子、萝卜、胡萝卜、卷心菜需间隔16个月,第二年可种作物有大豆、水稻、菜豆、烟草、南瓜、西瓜、辣椒等。

(2)灭草松(bentazon) 灭草松属于苯并噻二唑类除草剂,强烈抑制光合作用和水分代谢,触杀效果极强。大豆苗后施药后2h,大豆的二氧化碳同化作用开始受抑制,4h达到最低点,大豆叶下垂,但大豆可使灭草松降解为无活性物质,8h后恢复正常生长。在光照充足、高温条件下喷洒灭草松大豆易受害,叶面叶脉附近产生*褐色枯斑,似火烧状,边缘多为红色。

(3)野燕枯(difenzoquat) 野燕枯主要通过野燕麦叶舌和基部吸收,大部分向顶端和节间分生组织中的细胞分裂和生长,生长停止,叶部形成枯斑直至死亡。麦田施野燕枯后在高温条件下或用药量过高时对小麦也有药害叶变*,用药量越多药害越重,抑制小麦生长发育,轻者20d可恢复正常生长,重者小麦茎秆变短,抽穗和成熟期推迟减产。药害和小麦品种有关,一般春小麦比冬小麦药害重,硬质小麦比软质小麦受害重。

(4)使它隆 使它隆是典型的激素型除草剂,在正常条件下对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较为安全,但施药过早、过晚、过量或施药后遭遇不良天气条件极易造成作物药害。药害症状为诱导作物畸形,受害作物根、茎、叶、花均出现扭曲变形,植株严重矮化、倒伏,炎热天气下,叶片变窄皱缩,芯叶成马鞭状或葱状,茎变扁而脆、易折断,抽穗困难,根短而少。

(5)溴苯腈 溴苯腈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剂,可以用在小麦和玉米田。用量过大、误用或飘移易产生药害。典型症状是叶片失绿、枯*、干枯、坏死。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用除草剂的药害症状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