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茄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晕车晕船谈晕动病,这些因素需要了解
TUhjnbcbe - 2023/9/14 16:32:00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频繁的社会活动、商务联系乃至探亲访友,少不了要经常搭乘汽车、轮船、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有些人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会产生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人们通常称之为“晕动病”,也有叫运动病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晕动病的人乘舟车时那种难熬之状,也是颇令人同情的。

晕动病在初始阶段,患者只是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懒于同人扯谈、有恹恹欲睡之意。随后会出现目眩、恶心、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有时会觉得身上汗涔涔的。出现了上述症状,一般很难遏止呕吐的发生。呕吐大多为喷射性,经过几次呕吐,胃内尚未消化的物质大多吐清之后,才觉得稍微舒服一些,但也有些人会继续吐出少数胃酸等。呕吐的同时,有的会大汗淋漓,面色变得更为苍白。一般呕吐之后,患者精神较为萎靡,浑身乏力。旅行结束后,再好的美味佳肴,也难以激起食欲,只是想吃少许清口的食物。

晕动病的产生,主要是人体的平衡机制受到刺激而暂时失调之故。在人的内耳中,有个复杂的位觉平衡系统,称为迷路,其间有三个半圆形的半规管和前庭。迷路分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膜迷路藏在骨迷路之内,两者形状相似,里面充满淋巴液。在膜迷路中有两个位觉感受器,一个叫位斑,另一个叫位嵴。位斑承受压力刺激,位嵴承受冲击刺激。人体的位觉平衡就是通过这两个感受器感受的,当其受到刺激后,再通过前庭神经将冲动传至中枢来完成人体的位觉平衡调节。当汽车、轮船、飞机受到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力而不规则地颠簸晃动时,均会使前庭末梢感受器的毛细膜发生兴奋,有时会引起迷路功能的一时性失调。过度的刺激超过生理阈限时,也会引起皮层下中枢过度兴奋,致使植物神经反射紊乱而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浑身乏力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胸闷、心跳加快、头痛以至发生酸中毒。

在差不多的外部行驶环境中,同一个人为什么有时会发生晕动病,有时又不会呢?一般说来这与此时彼时的个人因素有关。

饮食:旅行前的饮食与晕动病有较密切的关系。吃得过饱,食物在胃内大量积潴,而舟车的行进颠簸或速度变化,对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蠕动波相对减慢,出门管开放也较迟缓。太油腻和含大量动物蛋白质的食物,较难吸收,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旅行前应少吃一些。在乘飞机旅行时,还需考虑腹胀问题,肠胃中空气过多,也易加剧晕动病。胃肠在正常情况下,约含毫升气体。飞机上升后,由于大气压力降低,胃肠中的气体就会膨胀。由海平面升到米高度时,环境气压减低约1/2,胃肠道气体可膨胀为原来的2倍,0米时可膨胀到3.4倍,米时则达10.5倍。尽管这只是理论数据,且现代飞机都有加压座舱,在高空飞行时胃肠的气体不会那么剧烈膨胀,但胃肠中含过多气体对空中旅行、对健康多少总会有些影响。过饱、过多地进食多纤维食品及汽水等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当晕动病发生时,其呕吐也较为剧烈。一般说来,在舟车旅行前,应少吃些肥肉、油条、带皮干硬果、韭菜、洋葱、豆芽、干豆、啤酒、汽水之类,在旅行时补充水分以茶、矿泉水等为好。

情绪:激动、忧郁、愤懑、悲伤等负性情绪,会使人体的一些功能受到压抑。美国休斯敦航空机构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证实,易发生眩晕的人,其体内的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要比那些对晕动病有耐受性的人要低得多,在紧张状态下尤其如此。当人体处于负性情绪时,这些能有效协调人体应激状态的激素会因相应功能受到压抑而减少,从而使人更易发生晕动病。有些时候,曾经发生过晕动病的人,在邻座有人发生晕动病后,往往会受到“传染”,在惶恐的担心中晕动病终于降临到自己身上。在舟车之中,若能与人聊聊天,谈些愉快的事情或对某些相互都有兴趣的事进行一些讨论,分散自己对晕动病的注意力,对防止晕动病的发生,应该是有一定帮助的。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心率与晕动病也存在一定关系。英国有人调查了名乘客,发现心率每分钟在50至60次的旅客搭软座汽车易犯晕动病,心率在每分钟70次以上者,则坐硬座汽车最易发生晕动病。他们解释说,汽车行驶时,若座位的震动频率与旅客的心跳次数同步或接近,会引起物理学上的共振,从而发生晕动病。

有晕动病的人,在旅行前,可向医生咨询,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乘晕宁、安定、安坦、人丹、颠茄合剂、莨菪片等药物。值得注意的是,乘晕宁所含的茶碱、咖啡因等物质,均是嘌呤的衍生物,久用可成瘾,长期服用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贫血及肝功能损害,一般不宜经常服用。采用伤湿膏贴肚脐,少许云香精或清凉油涂鼻唇沟处等方法,对防止晕动病也有一定效果。在旅行中,用拇指及食指在耳垂部加压作滑动或按摩数分钟,或按压合谷、内关穴,也能有效地防治晕动病,有晕动病者不妨一试。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晕车晕船谈晕动病,这些因素需要了解